他者问题 ——《庄子》与马
发布时间:2021-02-03 13:15
本文以马丁·布伯与《庄子》的“相遇”为契机,阐述他们哲学思想中的他者之维,将二者对他者问题的理解与他者问题自身发展的脉络相联接而建立起“对话”的可能性。以他者的相异性为前提,布伯认为我与他者之间应通过“对话”建立本真的“我—你”关系。并且,他者之为他者的相异性亦只有在“关系’当中才能够被洞见。《庄子》则通过“道、物”之辩对他者的相异性做出了本体论的证明,揭示出道的同一性与他者的相异性并行而不悖。基于对人的本真之在的共同关注,对于《庄子》和布伯而言,他者首先是一个生存主体而不是认识对象。因此,扬弃对象化的认知模式便能够在统一的生命存在中体认其“统一性’而他者之所是亦在此过程中得以澄明。布伯将“关系”置于本体论的地位。其“关系”具有“共在”与建立“之间”领域双重意蕴。“之间”的领域与《庄子》要求的“与人和”的人我关系是一致的。但布伯认为与他者的“相遇”必然会发展为团体性社会生活;而《庄子》则认为“共在”虽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并不一定要以某种有形的、亲密的或群体性的“关系”形式为“在世”的终极指向。个体的自适其性始终优先于“关系”的建构,而“相忘于江湖”便是出于各适其性的要求。布伯与《庄子》对...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他者与存在
第一节 他者:同异之辩
第二节 知与在:他者的澄明
第二章 他者与关系
第一节 关系,共在,之间
第二节 相遇,对话,相忘
第三章 他者的困境:主体间的平等如何可能
第一节 告谓,回应,责任
第二节 自然与秩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庄子》中的道家美德伦理[J]. 黄勇,李妮娜,相凤,崔雅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2]论《庄子》“物无贵贱”说之双重意蕴[J]. 高瑞泉. 社会科学. 2010(10)
[3]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J]. 顾红亮.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1)
[4]布伯道德思想简论[J]. 刘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5]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J]. 傅有德. 文史哲. 2003(02)
[6]人生与世界的两重性——布伯《我与你》一书的启发[J]. 张世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03)
[7]论庄子的性命说与观物论中的道性二重观[J]. 萧汉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04)
[8]关于马丁·布伯的若干笔记[J]. E.勒维纳,黄启祥. 哲学译丛. 2001(03)
[9]论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J]. 刘杰. 世界宗教研究. 2000(04)
本文编号:3016563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论文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他者与存在
第一节 他者:同异之辩
第二节 知与在:他者的澄明
第二章 他者与关系
第一节 关系,共在,之间
第二节 相遇,对话,相忘
第三章 他者的困境:主体间的平等如何可能
第一节 告谓,回应,责任
第二节 自然与秩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庄子》中的道家美德伦理[J]. 黄勇,李妮娜,相凤,崔雅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5)
[2]论《庄子》“物无贵贱”说之双重意蕴[J]. 高瑞泉. 社会科学. 2010(10)
[3]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J]. 顾红亮. 社会科学研究. 2006(01)
[4]布伯道德思想简论[J]. 刘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5]东方与西方之间:犹太哲学及其对中国哲学的意义[J]. 傅有德. 文史哲. 2003(02)
[6]人生与世界的两重性——布伯《我与你》一书的启发[J]. 张世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2(03)
[7]论庄子的性命说与观物论中的道性二重观[J]. 萧汉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04)
[8]关于马丁·布伯的若干笔记[J]. E.勒维纳,黄启祥. 哲学译丛. 2001(03)
[9]论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J]. 刘杰. 世界宗教研究. 2000(04)
本文编号:3016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16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