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熹和王阳明谈儒学现代化的形而上确证
发布时间:2021-02-10 16:09
儒学产生于“礼乐崩坏”的周朝末期,继承周代以来对天、神的怀疑精神,重视人的主体力量,讲究入世,原初就有一种社会担当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既乐观又充满忧患的崇高人文情怀。支撑这种使命感和人文情怀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形而上逻辑,其展开为“修、齐、治、平”的道德伦理实践,即“内圣”—“圣人”和“外王”—“大同”的人格与社会理想设计。儒学形而上精神内核的逻辑确证历程是艰难而漫长的。孔子在周礼基础上提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范畴体系,并发扬前人的“和同”、“中道”思想;思、孟主张内在精神超越,强调“心”、“诚”;荀、易则从“外王”方面寻求“人道”与“天道”的现实经验的统一。汉唐经学偏重注疏而少有证成,其间魏晋玄学和佛学倒是为儒学的形而上确证提供了宝贵的形而上思维借鉴。到了宋明理学、心学阶段,宋儒、明儒诸家已经都是在借助道、释的形而上思路进一步阐发儒学,所以说,宋明理学、心学形而上体系的建构,标志着儒学史上对其精神内核形而上确证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本论文以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为典型案例,通过梳理他们各自对儒学的证成过程,力求找到儒学中一脉相承的形而上确证线索,进而揭示儒学追寻形而...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1. 国外研究述评
2. 国内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
(四) 创新之处
一、 朱熹理学的证成
(一) 朱熹《四书集注》对儒学经典的创造性阐发
1. 朱熹的“三纲”说
2. 朱熹的“八件”说
(二) 朱熹由“诚”证“理”
1. 由“诚”论到太极、论到理
2. 由“诚”论到道、论到气
3. 由“诚”论到“敬”、“忠”、“信”,论到“善”与“至诚”
二、 王阳明心学的证成
(一) 由“天地之道,诚焉而已”,论“诚是心之本体”
1. “天地之道,诚焉而已”
2. “诚是心之本体”
(二) 由“心即性”“性即理”,论“心即理”
1. “心即性”
2. “性即理”
3. “心即理”
(三) “诚是实理”,“良知诚致”;“知致则意诚”,“知行合一”
1. “良知诚致”
2. “良知诚致”与“格物致知”
3. “良知良行”与“知行合一”
三、 儒学现代化的形而上确证
(一) 朱熹、王阳明个案给我们的启发
1. 儒学现代化的形而上确证需要有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2. 儒学现代化需要化解意识形态化的难题
(二) 儒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的“出场”
1. 儒学的现代化指归
2. 儒学的自觉与中国哲学的“出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27632
【文章来源】:曲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选题背景
2.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1. 国外研究述评
2. 国内研究述评
(三) 研究思路
(四) 创新之处
一、 朱熹理学的证成
(一) 朱熹《四书集注》对儒学经典的创造性阐发
1. 朱熹的“三纲”说
2. 朱熹的“八件”说
(二) 朱熹由“诚”证“理”
1. 由“诚”论到太极、论到理
2. 由“诚”论到道、论到气
3. 由“诚”论到“敬”、“忠”、“信”,论到“善”与“至诚”
二、 王阳明心学的证成
(一) 由“天地之道,诚焉而已”,论“诚是心之本体”
1. “天地之道,诚焉而已”
2. “诚是心之本体”
(二) 由“心即性”“性即理”,论“心即理”
1. “心即性”
2. “性即理”
3. “心即理”
(三) “诚是实理”,“良知诚致”;“知致则意诚”,“知行合一”
1. “良知诚致”
2. “良知诚致”与“格物致知”
3. “良知良行”与“知行合一”
三、 儒学现代化的形而上确证
(一) 朱熹、王阳明个案给我们的启发
1. 儒学现代化的形而上确证需要有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2. 儒学现代化需要化解意识形态化的难题
(二) 儒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的“出场”
1. 儒学的现代化指归
2. 儒学的自觉与中国哲学的“出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027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2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