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1-02-24 21:02
中国古代汉魏以降素有“三教”之说,儒、释、道三教并存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研究儒、释、道三教关系,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三教之间的深刻差异、各自的基本特质和各自思想演变的轨迹,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基本走向、精神动力以及总趋势、总规律。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历史上三教关系的展现以及政权处理三教的成败得失,亦可为当下处理三种新的文化——西方科技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也能为全球多元文化的竞争、交融提供有益的启示。这种格局形成的特点在于三教不是各自独立存在与发展的,而是一方面不断互相冲突、排斥与论争,力图寻求各自在中国政治与社会中的位置和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在冲突中相互吸收、借鉴,从而共同促进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和发展。这种现象是两汉以降思想文化发展的总景观。因此,三教关系的总特点就是三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也就是说,通过揭示三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可以对三教关系进行基本而全面地把握。而隋唐时期是三教冲突由产生、展开到初步消解最充分最明显的变化时期,同时也是其融合逐步产生、展开和基本完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三教的互动最能彰显出中国...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概说
一、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研究概况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简况
三、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 两汉时期:佛教初传及其与儒道的初步接触
(二) 三国西晋时期:玄学—儒道融合的集中表现
(三) 东晋十六国时期思想的主潮:玄佛合流
(五) 隋唐时期:三教鼎立与三教各自的转型
(六) 宋元明清:理学主潮与三教合
四、隋唐三教关系总论
(一) 隋唐三教鼎立新局面的出现及原因
(二) 宗教与政权:隋唐儒释道三教与政治的关系
(三) 隋唐三教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四) 从三教关系视野看隋唐儒、佛、道的发展
第一章 隋代:三教鼎立的初露端倪及三教新发展
第一节 杨隋政权合法性建构中的三教融摄色彩
第二节 三教鼎立局面的初露端倪
一、隋政权对三教的共同恢复与利用
二、以儒家为骨架的三教鼎立局面的初露端倪
四、三教鼎立下的相关问题
(一) 李士谦及其《论三教优劣》
(二) 《颜氏家训》对儒学振兴的期望及沟通儒、玄、佛、道的尝试
(三) 三教鼎立下的三教斗争
第三节 南北一统下三教鼎立局面的拓展与向佛教的偏靠
一、巩固和安抚南方与隋政权儒释道文化政策的调整
二、南北三教文化交流下三教鼎立的深化和拓展
三、长安开始成为三教冲突与融合的中心及其文化意义
四、隋王朝三教文化政策重心向佛教的偏转
五、天台宗的创立及其儒佛关系
第四节 隋炀帝时期三教鼎立格局的畸形深化与三教关系的新发展
一、隋炀帝对三教的弘扬及其特点
二、佛教学者彦琮的三教态度及对佛教与王权关系的诠释
三、三论宗吉藏及其对儒道的态度
四、道教的新发展及《本际经》对佛教的理论吸纳
五、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
第二章 初唐:三教鼎立下唐王朝文化政策确立与三教的国家化冲突
第一节 三教并行政策的巩固及向道家的倾斜:唐文化政策的确立
一、李渊:三教并行与崇道倾向
二、李世民:理性对待三教的态度
三、三教并行政策的巩固及三教论议
四、唐初处理三教政策的后果
第二节 唐初佛道之争:三教冲突的焦点
一、佛道之争:以傅奕的排佛与法琳的护法为中心
二、唐初佛道之间的小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道家重玄学及对儒佛的摄取
一、道教重玄学的思想背景、特征及其影响
二、成玄英及其前期重玄学思想
第三章 盛唐:三教鼎立格局的完成与三教融摄的义理化展开
第一节 唐高宗时期唐王朝崇道政策的定型与道教融佛热潮
一、唐高宗的三教政策
二、三教与政权的关系:三教廷议的经常化
(一) "三教排序"问题
(二) "沙门道士等致拜君亲"问题
(三) 焚毁《老子化胡经》问题
三、儒学经学的一统及对道佛的兼摄
(一) 唐代儒家经学的一统
(二) 儒学对玄佛思想的吸纳:玄学化经学的国家化
四、《广弘明集》中的三教关系
五、道教义学的迅速发展:以佛道义理之辩为契机
(一) 佛道义理之辩: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理论辩争
(二) 道性问题的全面兴起:《海空智藏经》
(三) 李荣《老子注》对重玄学的推展
第二节 武则天时期的重佛倾向与佛道义理的深层融合
一、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的三教政策
二、儒学的尴尬处境与儒臣的三教态度
三、王玄览《玄珠录》的融佛色彩
四、孟安排《道教义枢》:道教学术的宗教化与义理化总结
五、佛教宗派义理的中国化萌芽:华严宗和禅宗
第四节 唐玄宗时期三教鼎立局面的完成与道教学术的辉煌发展
一、唐玄宗的重道抑佛政策
二、道教国家化及其对儒佛的摄取
(一) 道举的出现
(二) 理国理身的宗旨:唐玄宗《道德真经广圣义》
三、佛教宗派对儒道的融合及中国化
(一) 唐前期佛教的展开及宗派对儒道的融合
(二)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三) 佛教宗派判教与儒道关系
(四) 唐代"疑伪经"流行与佛教本土化历程的推进
(五) 隋唐寺院庄园经营方式的世俗地主化及矛盾
四、三教鼎立局面的真正形成:思想学术的整合
(一) 三教的国家化
(二) 佛道二教屈服于世俗王权
(三) 唐代三教学术主要成绩
(四) 魏晋南北朝以来三教冲突的基本解决
(五) "心性"逐渐成为三教的共同理论趋向
第四章 中晚唐五代:三教融合新趋向及理学准备
第一节 政权与三教的新型关系
第二节 儒学的突变及融佛思潮
一、儒家经学的变异及中后期儒者的救世努力
二、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儒学突围及对佛道的吸纳
第三节 佛教禅宗的兴盛、农禅结合与三次灭佛
一、佛教的禅宗化与对儒道的融摄
二、农禅结合:《百丈清规》——禅林经济的转型及意义
三、禅宗的老庄化——重大理论转向
四、宗密的教内外融合思想及意义
五、唐武宗毁佛:唐后期政权与佛教之间冲突的总激化
第四节 道教的分化与沉寂
第五节 三教融合的初步实现及其倾向
一、三教论衡及其影响
二、三教融合的初步实现
(一) 心性化:三教合流的真正理趣
(二) 三教互补下士大夫精神人格的和谐模式
(三) 世俗化和民间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佛道交涉:历史背后的理论观照[J]. 白欲晓.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2]儒士佛教观:佛、儒关系研究的新向度[J]. 李承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3]“互文”与“互动”:儒道关系新论[J]. 杨海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4]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J]. 孙亦平. 哲学研究. 2005(05)
[5]道教养生与生态智慧[J]. 程雅君,张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成玄英“援佛入道”探[J]. 成守勇. 宗教学研究. 2005(01)
[7]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J]. 郭健. 宗教学研究. 2005(01)
[8]论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的发展[J]. 马良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论吴筠的道学思想特色[J]. 王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10]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J]. 汤其领. 史学月刊. 2004(12)
本文编号:304993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概说
一、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研究概况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二、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简况
三、中国古代三教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 两汉时期:佛教初传及其与儒道的初步接触
(二) 三国西晋时期:玄学—儒道融合的集中表现
(三) 东晋十六国时期思想的主潮:玄佛合流
(五) 隋唐时期:三教鼎立与三教各自的转型
(六) 宋元明清:理学主潮与三教合
四、隋唐三教关系总论
(一) 隋唐三教鼎立新局面的出现及原因
(二) 宗教与政权:隋唐儒释道三教与政治的关系
(三) 隋唐三教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四) 从三教关系视野看隋唐儒、佛、道的发展
第一章 隋代:三教鼎立的初露端倪及三教新发展
第一节 杨隋政权合法性建构中的三教融摄色彩
第二节 三教鼎立局面的初露端倪
一、隋政权对三教的共同恢复与利用
二、以儒家为骨架的三教鼎立局面的初露端倪
四、三教鼎立下的相关问题
(一) 李士谦及其《论三教优劣》
(二) 《颜氏家训》对儒学振兴的期望及沟通儒、玄、佛、道的尝试
(三) 三教鼎立下的三教斗争
第三节 南北一统下三教鼎立局面的拓展与向佛教的偏靠
一、巩固和安抚南方与隋政权儒释道文化政策的调整
二、南北三教文化交流下三教鼎立的深化和拓展
三、长安开始成为三教冲突与融合的中心及其文化意义
四、隋王朝三教文化政策重心向佛教的偏转
五、天台宗的创立及其儒佛关系
第四节 隋炀帝时期三教鼎立格局的畸形深化与三教关系的新发展
一、隋炀帝对三教的弘扬及其特点
二、佛教学者彦琮的三教态度及对佛教与王权关系的诠释
三、三论宗吉藏及其对儒道的态度
四、道教的新发展及《本际经》对佛教的理论吸纳
五、王通的"三教可一"思想
第二章 初唐:三教鼎立下唐王朝文化政策确立与三教的国家化冲突
第一节 三教并行政策的巩固及向道家的倾斜:唐文化政策的确立
一、李渊:三教并行与崇道倾向
二、李世民:理性对待三教的态度
三、三教并行政策的巩固及三教论议
四、唐初处理三教政策的后果
第二节 唐初佛道之争:三教冲突的焦点
一、佛道之争:以傅奕的排佛与法琳的护法为中心
二、唐初佛道之间的小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道家重玄学及对儒佛的摄取
一、道教重玄学的思想背景、特征及其影响
二、成玄英及其前期重玄学思想
第三章 盛唐:三教鼎立格局的完成与三教融摄的义理化展开
第一节 唐高宗时期唐王朝崇道政策的定型与道教融佛热潮
一、唐高宗的三教政策
二、三教与政权的关系:三教廷议的经常化
(一) "三教排序"问题
(二) "沙门道士等致拜君亲"问题
(三) 焚毁《老子化胡经》问题
三、儒学经学的一统及对道佛的兼摄
(一) 唐代儒家经学的一统
(二) 儒学对玄佛思想的吸纳:玄学化经学的国家化
四、《广弘明集》中的三教关系
五、道教义学的迅速发展:以佛道义理之辩为契机
(一) 佛道义理之辩:显庆、龙朔年间的佛道理论辩争
(二) 道性问题的全面兴起:《海空智藏经》
(三) 李荣《老子注》对重玄学的推展
第二节 武则天时期的重佛倾向与佛道义理的深层融合
一、武则天、中宗、睿宗时期的三教政策
二、儒学的尴尬处境与儒臣的三教态度
三、王玄览《玄珠录》的融佛色彩
四、孟安排《道教义枢》:道教学术的宗教化与义理化总结
五、佛教宗派义理的中国化萌芽:华严宗和禅宗
第四节 唐玄宗时期三教鼎立局面的完成与道教学术的辉煌发展
一、唐玄宗的重道抑佛政策
二、道教国家化及其对儒佛的摄取
(一) 道举的出现
(二) 理国理身的宗旨:唐玄宗《道德真经广圣义》
三、佛教宗派对儒道的融合及中国化
(一) 唐前期佛教的展开及宗派对儒道的融合
(二) 禅宗: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三) 佛教宗派判教与儒道关系
(四) 唐代"疑伪经"流行与佛教本土化历程的推进
(五) 隋唐寺院庄园经营方式的世俗地主化及矛盾
四、三教鼎立局面的真正形成:思想学术的整合
(一) 三教的国家化
(二) 佛道二教屈服于世俗王权
(三) 唐代三教学术主要成绩
(四) 魏晋南北朝以来三教冲突的基本解决
(五) "心性"逐渐成为三教的共同理论趋向
第四章 中晚唐五代:三教融合新趋向及理学准备
第一节 政权与三教的新型关系
第二节 儒学的突变及融佛思潮
一、儒家经学的变异及中后期儒者的救世努力
二、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儒学突围及对佛道的吸纳
第三节 佛教禅宗的兴盛、农禅结合与三次灭佛
一、佛教的禅宗化与对儒道的融摄
二、农禅结合:《百丈清规》——禅林经济的转型及意义
三、禅宗的老庄化——重大理论转向
四、宗密的教内外融合思想及意义
五、唐武宗毁佛:唐后期政权与佛教之间冲突的总激化
第四节 道教的分化与沉寂
第五节 三教融合的初步实现及其倾向
一、三教论衡及其影响
二、三教融合的初步实现
(一) 心性化:三教合流的真正理趣
(二) 三教互补下士大夫精神人格的和谐模式
(三) 世俗化和民间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佛道交涉:历史背后的理论观照[J]. 白欲晓.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2]儒士佛教观:佛、儒关系研究的新向度[J]. 李承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3]“互文”与“互动”:儒道关系新论[J]. 杨海文.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4]论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与理论演化[J]. 孙亦平. 哲学研究. 2005(05)
[5]道教养生与生态智慧[J]. 程雅君,张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6]成玄英“援佛入道”探[J]. 成守勇. 宗教学研究. 2005(01)
[7]道教内丹学与中国文化关系析略[J]. 郭健. 宗教学研究. 2005(01)
[8]论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的发展[J]. 马良怀.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9]论吴筠的道学思想特色[J]. 王雪.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10]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J]. 汤其领. 史学月刊. 2004(12)
本文编号:30499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4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