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性情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5 11:15
性情思想是中国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哲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性情思想都有所涉及,其中犹以儒家的性情研究细微而广泛。作为汉初大儒的董仲舒,集先秦各家性情思想研究成果,在继承孔子,综合孟荀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宇宙观,将阴阳引入性情论中,通过以阴阳释性情的方法,建立了情性二元并举的性情论思想,确立了他在性情思想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董仲舒性情思想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对性情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在心性、性情分疏离合的框架下,梳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的性情思想,追溯董仲舒性情思想的渊源。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以阴阳释性情”对董仲舒的性情思想进行诠释。沿着董仲舒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天人感应思想、阴阳性情说的思路探究董仲舒以阴阳释性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董仲舒将性情二分和以阴阳释性情善恶的研究方法;以性善情恶来诠释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最后分析董仲舒王道教化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从董仲舒性情思想对后世哲学家理论贡献和其性情思想历史局限性两个方面对董仲舒性情思想作出评价。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创新点
1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渊源
1.1 性情的概念界定
1.1.1 性
1.1.2 情
1.1.3 性情
1.2 先秦儒家性情思想
1.2.1 孔子的“性相近”与孝悌之情
1.2.2 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与性善论
1.2.3 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天情与性恶论
1.2.4 《性自命出》的“情生于性”
2 对董仲舒性情思想的诠释
2.1 以阴阳释性情
2.1.1 天之性在阴阳
2.1.2 性情两分
2.1.3 性情的善恶
2.2 以性善情恶释人性
2.2.1 性善情恶
2.2.2 性未善说
2.2.3 人性等级划分
2.3 性善情恶王道教化的理论依据
2.3.1“天道”与“性”的伦理化
2.3.2“王道教化”的理论基础
2.3.3“王道教化”的现实需求
3 对董仲舒性情思想的评价
3.1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理论贡献
3.2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 周炽成. 社会科学. 2014(10)
[2]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J]. 王琦,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3]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J]. 陈来. 船山学刊. 2014(03)
[4]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朴论吗?[J]. 黄开国. 哲学研究. 2014(05)
[5]儒家乐教与德性圆满[J]. 彭林. 文史哲. 2013(06)
[6]董仲舒对荀子性朴论的继承与拓展[J]. 周炽成. 哲学研究. 2013 (09)
[7]《春秋繁露》人性论与先秦性情思想[J]. 程郁. 孔子研究. 2012(02)
[8]正名·时间·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及理论困境[J]. 强中华. 孔子研究. 2012(02)
[9]董仲舒人性学说的重新诠释——对“性三品”说的质疑[J]. 康喆清. 前沿. 2011(18)
[10]析董仲舒人性论的名性以中[J]. 黄开国.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6)
博士论文
[1]汉代情论研究[D]. 马婷婷.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汉代人性论研究[D]. 李沈阳.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东坡易传》性情论刍议[D]. 李文红.山东大学 2014
[2]以阴阳论人性[D]. 王影.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50886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创新点
1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渊源
1.1 性情的概念界定
1.1.1 性
1.1.2 情
1.1.3 性情
1.2 先秦儒家性情思想
1.2.1 孔子的“性相近”与孝悌之情
1.2.2 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与性善论
1.2.3 荀子“形具而神生”的天情与性恶论
1.2.4 《性自命出》的“情生于性”
2 对董仲舒性情思想的诠释
2.1 以阴阳释性情
2.1.1 天之性在阴阳
2.1.2 性情两分
2.1.3 性情的善恶
2.2 以性善情恶释人性
2.2.1 性善情恶
2.2.2 性未善说
2.2.3 人性等级划分
2.3 性善情恶王道教化的理论依据
2.3.1“天道”与“性”的伦理化
2.3.2“王道教化”的理论基础
2.3.3“王道教化”的现实需求
3 对董仲舒性情思想的评价
3.1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理论贡献
3.2 董仲舒性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 周炽成. 社会科学. 2014(10)
[2]论董仲舒的人性论建构[J]. 王琦,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3]汉代儒学对“仁”的理解及其贡献[J]. 陈来. 船山学刊. 2014(03)
[4]董仲舒的人性论是性朴论吗?[J]. 黄开国. 哲学研究. 2014(05)
[5]儒家乐教与德性圆满[J]. 彭林. 文史哲. 2013(06)
[6]董仲舒对荀子性朴论的继承与拓展[J]. 周炽成. 哲学研究. 2013 (09)
[7]《春秋繁露》人性论与先秦性情思想[J]. 程郁. 孔子研究. 2012(02)
[8]正名·时间·人性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及理论困境[J]. 强中华. 孔子研究. 2012(02)
[9]董仲舒人性学说的重新诠释——对“性三品”说的质疑[J]. 康喆清. 前沿. 2011(18)
[10]析董仲舒人性论的名性以中[J]. 黄开国.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6)
博士论文
[1]汉代情论研究[D]. 马婷婷.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汉代人性论研究[D]. 李沈阳.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东坡易传》性情论刍议[D]. 李文红.山东大学 2014
[2]以阴阳论人性[D]. 王影.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0508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50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