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圣人观探微
发布时间:2021-02-26 05:12
圣人观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哲学的圣人观是以孔、孟、老、庄为基础,以成圣成贤为目的,二家圣人观有着显著的不同,但理想人格都是他们所推崇的最高标准。不同的历史学术背景下,其圣人观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殊性。魏晋时期思想的中心问题为:理想的圣人之人格究竟应该怎样?哲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阐发,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内涵。魏晋时期的圣人观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支奇葩。本文主要从魏晋士人所注重的精神境界、自我觉醒、思想解放等角度出发,考察魏晋玄学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的理想人格。从他们对理想的圣人人格的标准入手,梳理“名教”与“自然”圣人观的发展脉络,并在逻辑上揭示这些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彰显魏晋玄学圣人观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影响。魏晋玄学时期的圣人观深受其“名教”与“自然”之辨的影响,它的产生背景是时代与学术的合力。这个时期天人和谐的关系在天灾人祸面前受到冲击和破坏,魏晋士人对传统的价值标准产生怀疑和否定,开始重新思考天的意义,追问人的价值。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其圣人观表现出了以儒释道、以道释儒、儒道相合的特点,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显示出圣人观念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时代感意义。圣人的示范...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圣人理念
第二节 逍遥、旷达的至人人格
第二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的产生
第一节 历史与学术的合力
第二节 “圣人”标准的提出
第三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正始玄学圣人是否有情的争论
第二节 竹林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理想
第三节 永嘉年间“儒道合一”的理想人格
第四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节 玄学圣人观念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J]. 黄楠森. 学海. 2000(06)
[2]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意蕴[J]. 卞敏. 江苏社会科学. 1999(05)
[3]庄子与阮籍的理想人格[J]. 张瑞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4]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J]. 孙延军. 社会科学战线. 1994(01)
[5]玄学生成与圣人体无[J]. 刘康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5)
[6]孟子、庄子理想人格之比较[J]. 姚俭建. 学术月刊. 1988(10)
[7]孟子的圣人观浅析[J]. 王棣棠. 兰州大学学报. 1982(03)
本文编号:305210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圣人理念
第二节 逍遥、旷达的至人人格
第二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的产生
第一节 历史与学术的合力
第二节 “圣人”标准的提出
第三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正始玄学圣人是否有情的争论
第二节 竹林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理想
第三节 永嘉年间“儒道合一”的理想人格
第四章 魏晋玄学圣人观的地位及作用
第一节 玄学圣人观念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哲学史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J]. 黄楠森. 学海. 2000(06)
[2]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意蕴[J]. 卞敏. 江苏社会科学. 1999(05)
[3]庄子与阮籍的理想人格[J]. 张瑞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4]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J]. 孙延军. 社会科学战线. 1994(01)
[5]玄学生成与圣人体无[J]. 刘康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05)
[6]孟子、庄子理想人格之比较[J]. 姚俭建. 学术月刊. 1988(10)
[7]孟子的圣人观浅析[J]. 王棣棠. 兰州大学学报. 1982(03)
本文编号:3052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5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