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舍勒的“怨恨”情感现象学

发布时间:2017-04-14 10:09

  本文关键词:舍勒的“怨恨”情感现象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怨恨”(Ressentiment)来源于法语,最初由尼采将其引入德语中并作为专业的哲学术语使用。马克思·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深受尼采的“怨恨”思想的影响,并且结合对于松巴特、韦伯等人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考察成果,运用情感现象学的方法,着眼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对该时代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现象予以了讨论,从而把对怨恨情感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维度。舍勒的怨恨情感现象学研究在其整个情感现象学研究中占有一个独特的位置。怨恨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特征的源于价值攀比的个体感受活动,舍勒将其定义为“一种自我心灵的毒害”。作为一种价值——感受意识行为,怨恨与其意向对象——价值是始终相关的,因此,本文尝试沿着舍勒的现象学方法的路向,在舍勒对于“怨恨”的现象学分析的基础上,从怨恨与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出发,进一步厘清怨恨是如何导致价值欺罔甚至是价值颠覆,这对于认识舍勒所要建立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及其现象学的哲学人类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舍勒 怨恨 情感 现象学态度 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516.5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12
  • 第一章“怨恨”的发生机制及类型12-25
  • 1.1 怨恨与其相似情绪的区分13-15
  • 1.2 怨恨发生的机制15-18
  • 1.3 作为个体化的攀比型怨恨18-21
  • 1.4 作为非个体的境遇型怨恨21-25
  • 第二章 怨恨中的自我与他者25-36
  • 2.1 怨恨中的本己人格25-32
  • 2.2 怨恨之人对他者的虚假建构32-36
  • 第三章“怨恨”与价值颠覆36-48
  • 3.1 价值作为直观明察的被给予之物37-39
  • 3.2 从尼采到舍勒:怨恨之花与爱的回返39-43
  • 3.3 怨恨欺罔下的价值把握43-45
  • 3.4 现代伦理中怨恨对于价值的颠覆45-48
  • 第四章“怨恨”情感与舍勒的现代性反思48-56
  • 4.1 现代普遍仁爱的价值评价的本源植根于怨恨48-52
  • 4.2 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52-56
  • 结语56-58
  • 参考文献58-60
  • 后记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鹏飞;;“爱”人存在的基石——对舍勒《爱的秩序》的研究[J];学理论;2008年24期

2 胡峗;林识音;;怨恨滋生与德性平等——马克斯·舍勒的德性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李虹;;舍勒对羞感的现象学分析及其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关斯s,

本文编号:305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5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2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