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诸子怨恨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1 15:24
  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初步揭示出以平衡论为核心的先秦诸子怨恨观。并就中国人怨恨心理产生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化解的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归纳出上述三个方面各自包含的内容,总结得出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互联系,进而对中国人怨恨心理相关特征的形成做出了尝试性的解释。引言部分,针对本项研究,简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初步综述了研究现状,尝试性地阐明了研究意义和方法,并根据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对本文所要详细阐述的核心概念“怨恨”论做了明晰的界定。正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先秦史实及诸子所论为依据,阐明怨恨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基于道德、情感、利益三个层面的失衡。第二部分,以先秦史实及诸子所论为依据,阐明怨恨心理的表现是求衡,并总结出求衡的指导思想,具体形式和规范原则。第三部分,以先秦史实及诸子所论为依据,从“己不怨人”、“人不怨己”、“人己减怨”三个角度,总结出化解怨恨心理的平衡策略。结语部分,针对诸子怨恨观,阐明了其与先秦学派分合的关系,并指出了其之病理与近代影响,其之疗效与现代局限,并对其之世界意义做出了合理展望。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研究意义和方法
    (四) 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失衡:怨恨心理的产生
    (一) 道德失衡
    (二) 情感失衡
    (三) 利益失衡
    (四) 小结
二、 求衡:怨恨心理的表现
    (一) 求衡的指导思想
    (二) 求衡的具体形式
    (三) 求衡的规范原则
    (四) 小结
三、 平衡:怨恨心理的化解
    (一) 使“己不怨人”的平衡策略
    (二) 使“人不怨己”的平衡策略
    (三) 使“人己减怨”的平衡策略
    (四) 小结
结语
    (一) 诸子怨恨观与学派分合
    (二) 诸子怨恨观之病理及其近代影响
    (三) 诸子怨恨观之疗效及其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文化现象中的“内平衡”与“外平衡”[J].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 1997(03)
[2]孔子与先秦儒家复仇观初探[J]. 王立.  孔子研究. 1995(03)
[3]论儒学与两汉复仇之风[J]. 刘厚琴.  齐鲁学刊. 1994(02)
[4]“心治”“身治”与“法治”——析法家政治思想中不可解的内在矛盾[J]. 韩东育.  史学集刊. 1993(02)
[5]两汉复仇盛行的原因[J]. 周天游.  历史研究. 1991(01)
[6]诸子的人兽理论与学说分合[J].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 1989(06)
[7]老子与夏族文化[J]. 王博.  哲学研究. 1989(01)
[8]试论先秦刑罚规范中所保留的氏族制残余[J]. 吴荣曾.  中国社会科学. 1984(03)



本文编号:3057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57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f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