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刘宗周的气学思想

发布时间:2021-03-06 19:21
  刘宗周是明代理学乃至于整个理学思想的殿军。牟宗三先生认为自刘宗周绝食而死后,宋明儒学随明亡而亦亡。从“殿军”的字面意思看,就是说理学思想到刘宗周这里就发展到了极致的程度,到达了反思和总结的阶段。刘宗周吸取了理学各派的思想,最终他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蕺山学派思想体系。他的哲学思想是明代甚至于整个宋元明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思想的总结和发展,所以研究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宗周的著作很多,而且内容复杂难懂。作为理学总结者,他对于之前的理学各个思潮流派都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吸收了理学、气学、心学等各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尤其是他将气学思想与心学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心气二元论思想,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首先介绍本文的写作意义和目的,国内外对刘宗周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他气学思想的意义,简单交代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正文部分主要对刘宗周独特的气学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刘宗周气学与他其他哲学范畴之间的联系,同时联系他与各家各派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气学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在文章的结尾对他气学思想的哲学意义和学术价值进...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写作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明朝学术思潮及学术主旨
    1.5 刘宗周其人其事
2 刘宗周气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气学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2.2 刘宗周对张载“气本论”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2.2.1 关于宇宙本体的认识
        2.2.2 二者对心与气关系的认识
    2.3 与湛若水心气二元论的内在联系
3 刘宗周气学思想之内涵
    3.1 “盈天地间一气也”的气学思想
    3.2 气之“精”、“粗”
    3.3 “气本是虚”
    3.4 气的“喜怒哀乐”性
4 刘宗周气学与他其他范畴之间的关系
    4.1 刘宗周气学与阴阳、太极的关系
        4.1.1 二气“自相生”,非“太极生之”
        4.1.2 “太极”与“气”形上与形下的关系
    4.2 刘宗周的“气”与“理”的关系
        4.2.1 “理”与“气”之形上形下之说
        4.2.2 “理气元不相离”与“一气而己”
    4.3 刘宗周的“气”与“心”的关系
        4.3.1 “人之所以为心者,性而已矣”
        4.3.2 “盈天地间一气”与“盈天地间皆心”
    4.4 刘宗周的气学与其实学的关系
        4.4.1 讲学、入仕皆为救世
        4.4.2 哲学上重视气本论
        4.4.3 对知行关系的态度
5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与各家各派的关系
    5.1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关系
        5.1.1 “慎独”与“致良知”
        5.1.2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对阳明学的改造
    5.2 与罗钦顺气学思想的关系
        5.2.1 理乃“无非一物气而已”
        5.2.2 两人心性关系的区别
    5.3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与佛教的关系
6 刘宗周气学思想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6.1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的“流”
        6.1.1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对黄宗羲的影响
        6.1.2 刘宗周的气学思想对蕺山学派后学的影响
    6.2 刘宗周气学在气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6.3 刘宗周气学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6.4 作为理学总结者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刘宗周对理学的总结与批评[J]. 蔡方鹿.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从牟宗三心性学论刘宗周之慎独学[J]. 孙国玲.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3]试论刘宗周的“格物”思想[J]. 高海波.  中国哲学史. 2009(03)
[4]刘宗周对王学罅漏的补救[J]. 罗华文.  黑龙江史志. 2009(16)
[5]刘宗周“慎独”说与经学相结合的思想[J]. 蔡方鹿.  天府新论. 2008(05)
[6]从阳明心学到“力行”实学——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刘宗周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与理论创新[J]. 吴光.  中国哲学史. 2007(03)
[7]试析“理气论”在刘宗周思想中的地位[J]. 李兵,袁建辉.  船山学刊. 2000(04)
[8]论刘蕺山对王学的修正[J]. 姚才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6)
[9]刘宗周与晚明儒学[J]. 陈寒鸣.  中华文化论坛. 2000(03)
[10]刘蕺山“虚无”思想论略[J]. 王瑞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3067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67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