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艺术美学浅析
发布时间:2021-03-09 22:01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学术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朱熹继承周子、二程、以及杨时的学术思想的同时,又开创性的发展了理学理论体系,将宋明理学理本论思想推向高峰。朱熹的“理先气后”、“理一分殊”、“心统性情”等观点对后来的理学家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以宋型文化为背景,对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思想从美学的方面选取一个较小的角度进行研究剖析。并且,在综合前期学者对朱熹理学思想和其它领域的研究之后,形成比较独到的对朱熹艺术美学研究的成果。文章将重点,对朱熹在艺术美学领域的见解做深入探讨,具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朱熹艺术美学的主要内容、朱熹艺术审美的理论根据、朱熹艺术美学的境界以及总体特征,最后涉及朱熹艺术美学的总体构架和一般特征。朱熹一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他自称:“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好。”在艺术领域,朱熹不但对诗文相当精通,而且还深通与乐理乐律、琴艺琴律,又嗜好书法金石,亦尝留心绘事,并能亲自作画,他还自谓“此虽余事,亦见游艺之不苟”。可见,朱熹对诸多艺术门类均有较为细致的关照与精深的研究。他首先是个哲学家,以哲学的眼光看待艺术,这比一般的艺术...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子的艺术本体论
第一节、“文道”说的由来
第二节、朱熹对传统“文道”说的突破、修正与发展
一、朱子的“文道”说
二、对传统“文道”说的修正
第三节、由“文从道出”,“文道合一”决定的艺术的作用
第四节、“文从道出”,“文道合一”论在艺术哲学中的其他影响
第二章 朱子的艺术发生论
第一节、“感物道情”说与“破序”论
一、“感物道情”的缘由
二、朱熹“感物道情”说与破《序》论
第二节、“感物道情”说的艺术发生论内涵
一、艺术冲动的感发性
二、艺术生成的情感性
第三节、“感物道情”说的性格和理论基础及其影响
一、“感物道情”说的性格和理论基础
二、“感物道情”说的影响
第三章 朱子的艺术特征论
第一节、艺术表现的形象性
一、“取物为比”的含义与特征
二、“托物兴辞”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艺术结构的有机性
一、“血脉通贯”的含义
二、“血脉通贯”的表现
第三节、艺术意蕴的传神性
一、“传神写照”的含义
二、“本之精神”的含义
第四章 朱子的艺术境界
第一节、艺术境界论的主要出处
第二节、“气象”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
一、“气象”的含义
二、朱熹对于“气象”的运用
第五章 朱子的艺术鉴赏论
第一节、朱子审美心胸的见解
一、审美心胸的含义
二、对于审美心胸的见解
第二节、关于审美视点的见解
一、审美视点的含义
二、“玩味本文”的内涵
第三节、朱子审美观照的见解
一、审美观照的含义
二、对于审美观照的辩证把握
第四节、关子审美体验的见解
一、审美体验:“熟读”
二、“熟读”的审美效果
第五节、关于审美领悟的见解
一、朱子的“自得”说
二、“自得”说的三层含义
第六章 朱子的艺术修养论
第一节、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外的格物工夫
第二节、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内的致知工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吴长庚. 文学评论. 2008(03)
[2]论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对接之途[J]. 刘绍瑾. 思想战线. 2007(02)
[3]中国复古诗学文学退化史观的美学审视[J]. 刘绍瑾. 文学评论. 2005(05)
[4]以比较的视野看刘勰的复古文学思想[J]. 刘绍瑾.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7)
[5]论朱熹的文学史观[J]. 莫砺锋. 江海学刊. 2000(01)
[6]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J]. 莫砺锋.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7]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J]. 莫砺锋. 中国韵文学刊. 1999(01)
[8]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J]. 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本文编号:3073550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子的艺术本体论
第一节、“文道”说的由来
第二节、朱熹对传统“文道”说的突破、修正与发展
一、朱子的“文道”说
二、对传统“文道”说的修正
第三节、由“文从道出”,“文道合一”决定的艺术的作用
第四节、“文从道出”,“文道合一”论在艺术哲学中的其他影响
第二章 朱子的艺术发生论
第一节、“感物道情”说与“破序”论
一、“感物道情”的缘由
二、朱熹“感物道情”说与破《序》论
第二节、“感物道情”说的艺术发生论内涵
一、艺术冲动的感发性
二、艺术生成的情感性
第三节、“感物道情”说的性格和理论基础及其影响
一、“感物道情”说的性格和理论基础
二、“感物道情”说的影响
第三章 朱子的艺术特征论
第一节、艺术表现的形象性
一、“取物为比”的含义与特征
二、“托物兴辞”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艺术结构的有机性
一、“血脉通贯”的含义
二、“血脉通贯”的表现
第三节、艺术意蕴的传神性
一、“传神写照”的含义
二、“本之精神”的含义
第四章 朱子的艺术境界
第一节、艺术境界论的主要出处
第二节、“气象”作为美学范畴的确立
一、“气象”的含义
二、朱熹对于“气象”的运用
第五章 朱子的艺术鉴赏论
第一节、朱子审美心胸的见解
一、审美心胸的含义
二、对于审美心胸的见解
第二节、关于审美视点的见解
一、审美视点的含义
二、“玩味本文”的内涵
第三节、朱子审美观照的见解
一、审美观照的含义
二、对于审美观照的辩证把握
第四节、关子审美体验的见解
一、审美体验:“熟读”
二、“熟读”的审美效果
第五节、关于审美领悟的见解
一、朱子的“自得”说
二、“自得”说的三层含义
第六章 朱子的艺术修养论
第一节、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外的格物工夫
第二节、朱子艺术修养论向内的致知工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吴长庚. 文学评论. 2008(03)
[2]论中国文艺美学的古今对接之途[J]. 刘绍瑾. 思想战线. 2007(02)
[3]中国复古诗学文学退化史观的美学审视[J]. 刘绍瑾. 文学评论. 2005(05)
[4]以比较的视野看刘勰的复古文学思想[J]. 刘绍瑾. 江西社会科学. 2004(07)
[5]论朱熹的文学史观[J]. 莫砺锋. 江海学刊. 2000(01)
[6]论朱熹对历代散文的批评[J]. 莫砺锋.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
[7]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J]. 莫砺锋. 中国韵文学刊. 1999(01)
[8]宋词与理学家—兼论朱熹诗词[J]. 缪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2)
本文编号:3073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7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