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问题的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1-03-10 06:58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安全感的含义、特征、历史样式及其实践生成。安全是与危险相对立的概念。安全感就是人们基于特定时期的自我生存际遇与生态环境认知,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非自信把握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其形式上表现为一种主观判断,在现实中表现为某种非和谐、非平衡状态,在实际中表现为某种非自然的行为。安全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信心、安全和自由。它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肯定程度及相应的生活态度。安全感具有主体特征、客体特征和类型特征。“现实中的个人”是安全感的发生机制,是安全感发生的主体。安全感是“现实的个人”对当下外部环境所产生的一种意识、一种精神,呈现于“现实的个人”的实践过程中。安全观的客体是客观的现实世界。安全感作为一种主观心理状态,来源于客观实在,也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安全感就表征形式而言,分为显性安全感与隐性安全感;就形成根源而言,分为内生型安全感与外生型安全感;就作用范围而言,分为生态安全感、经济安全感、政治安全感与文化安全感。安全感的样式是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安全感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历史样...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安全感的基本内涵
2.1 安全感的语源追溯
2.2 安全感概念的界定
2.2.1 安全感之于个人
2.2.2 安全感之于社会
2.3 马克思主义的安全观
第3章 安全感的一般特征
3.1 安全感问题的综合性特征
3.1.1 心理溯源:安全感感知与信任危机
3.1.2 知识基础:经验与知识的确定性
3.1.3 文化背景:文化整合
3.2 安全感的主体特征
3.3 安全感的客体特征
3.4 安全感的类型特征
第4章 安全感的历史样式
4.1 安全感的样式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反映
4.2 农业社会的安全感
4.2.1 农业社会的生存境遇
4.2.2 农业社会的安全感样式
4.3 工业社会的安全感
4.3.1 工业社会的生存境遇
4.3.2 工业社会的安全感样式
4.4 信息社会的安全感
4.4.1 信息社会的生存环境
4.4.2 信息社会的安全感样式
第5章 安全感的实践生成
5.1 安全感的实践追溯
5.1.1 安全感的实践基础
5.1.2 安全感的生成论特征
5.2 安全感的实践形成
5.2.1 感性的活动是安全感的现实根基
5.2.2 生产方式及其变迁是安全感形成的主要原因
5.2.3 社会转型是安全感问题突出的重要来源
5.3 安全感的实践悖论
5.3.1 人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人
5.3.2 对象化与非对象化
5.3.3 实然与应然
第6章 安全感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众安全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以社会治安秩序为视角[J]. 王娟. 政法学刊. 2009(05)
[2]公众安全感及指标体系的建构[J]. 林荫茂. 社会科学. 2007(07)
[3]启蒙现代性[J]. 汪民安. 外国文学. 2005(03)
[4]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 杨雪冬.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04)
[5]风险社会与全球治理[J]. 刘挺. 社会科学家. 2004(02)
[6]现代性哲学的主题[J]. 沈语冰. 浙江学刊. 2003(02)
[7]风险社会再思考[J]. 乌尔里希·贝克,郗卫东.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04)
[8]现代性的伦理话语[J]. 万俊人.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1)
[9]风险三议[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05)
[10]“信息社会”与社会形态研究述评[J]. 董斌,赵家祥. 学术交流. 1986(06)
本文编号:3074258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安全感的基本内涵
2.1 安全感的语源追溯
2.2 安全感概念的界定
2.2.1 安全感之于个人
2.2.2 安全感之于社会
2.3 马克思主义的安全观
第3章 安全感的一般特征
3.1 安全感问题的综合性特征
3.1.1 心理溯源:安全感感知与信任危机
3.1.2 知识基础:经验与知识的确定性
3.1.3 文化背景:文化整合
3.2 安全感的主体特征
3.3 安全感的客体特征
3.4 安全感的类型特征
第4章 安全感的历史样式
4.1 安全感的样式是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反映
4.2 农业社会的安全感
4.2.1 农业社会的生存境遇
4.2.2 农业社会的安全感样式
4.3 工业社会的安全感
4.3.1 工业社会的生存境遇
4.3.2 工业社会的安全感样式
4.4 信息社会的安全感
4.4.1 信息社会的生存环境
4.4.2 信息社会的安全感样式
第5章 安全感的实践生成
5.1 安全感的实践追溯
5.1.1 安全感的实践基础
5.1.2 安全感的生成论特征
5.2 安全感的实践形成
5.2.1 感性的活动是安全感的现实根基
5.2.2 生产方式及其变迁是安全感形成的主要原因
5.2.3 社会转型是安全感问题突出的重要来源
5.3 安全感的实践悖论
5.3.1 人化的自然与自然化的人
5.3.2 对象化与非对象化
5.3.3 实然与应然
第6章 安全感的回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众安全感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以社会治安秩序为视角[J]. 王娟. 政法学刊. 2009(05)
[2]公众安全感及指标体系的建构[J]. 林荫茂. 社会科学. 2007(07)
[3]启蒙现代性[J]. 汪民安. 外国文学. 2005(03)
[4]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 杨雪冬.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04)
[5]风险社会与全球治理[J]. 刘挺. 社会科学家. 2004(02)
[6]现代性哲学的主题[J]. 沈语冰. 浙江学刊. 2003(02)
[7]风险社会再思考[J]. 乌尔里希·贝克,郗卫东.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2(04)
[8]现代性的伦理话语[J]. 万俊人. 社会科学战线. 2002(01)
[9]风险三议[J]. 李伯聪.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05)
[10]“信息社会”与社会形态研究述评[J]. 董斌,赵家祥. 学术交流. 1986(06)
本文编号:3074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7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