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范畴的劳动
发布时间:2021-03-15 07:09
本文从区别于“作为生产范畴的劳动”或“作为生产方式的劳动”入手,来探讨“作为生活范畴的劳动”或“作为(广义)生活方式的劳动”。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类历史的真正起点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认为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的钥匙,也是理解人的本质或存在方式、理解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的钥匙。正是通过对“劳动”的发现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实现了生活世界的转向。本文因循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之路,通过对劳动概念的梳理,努力恢复在以往哲学研究中被遮蔽的劳动概念的丰富内涵,重新发现劳动与人的真实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中形成的人的生活方式和劳动中生发的生活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建立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生活意义观和“劳动本位”的社会价值观,为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具有时代性的价值理念。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论文主题及选题意义
1.2 论文突出研究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1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确立
1.1 劳动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
1.1.1 西方传统哲学对劳动的解读
1.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研究
1.1.3 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探讨
1.2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过程
1.2.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理论
1.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劳动理论
1.2.3 《资本论》中的劳动理论
1.3 劳动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在马克思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1.3.1 劳动的含义及其性质
1.3.2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
1.3.3 劳动概念的辨析
第2章 劳动与生活方式
2.1 劳动与人的真实关系
2.1.1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1.2 劳动扩展人的社会交往和关系
2.1.3 劳动实现人的自我确证
2.1.4 劳动发展和实现人的潜能
2.2 作为生活方式的劳动
2.2.1 生存与生活
2.2.2 生存与意义
2.2.3 手段与目的
2.3 生活世界的建立
2.3.1 马克思所实现的生活世界的转向
2.3.2 生活世界的内涵
2.3.3 生活世界的特点
第3章 劳动与生活意义
3.1 生活意义来自于劳动创造的生活本身
3.1.1 何谓生活的“意义”
3.1.2 人生活于“意义世界”
3.1.3 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是人生最重要的特征
3.2 生活劳动理论的确立为解决生活意义问题提供了基础
3.2.1 以往哲学对生活意义的探寻
3.2.2 生活意义的日常思维
3.2.3 生活意义是个历史概念
3.3 生活的意义在于自我发展和完善
3.3.1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3.3.2 “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
3.3.3 “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第4章 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4.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4.1.2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
4.1.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4.2 异化劳动的历史进步意义
4.2.1 异化劳动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4.2.2 异化劳动的产生与消亡是同一条道路
4.2.3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异化现象”
4.3 马克思劳动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
4.3.1 来自于理论的诘难
4.3.2 来自于实践的挑战
4.3.3 现代劳动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境界
第5章 劳动是求解当代生活之谜的钥匙
5.1 当代社会人的生活状态
5.1.1 单向度存在方式——人生目标不具批判性
5.1.2 碎片式社会角色——自我定位不具整体性
5.1.3 消费主义生活追求——人生态度不具创造性
5.2 建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生活意义观
5.2.1 明晰生活目标:重建劳动的主体性实现生活的自觉提升
5.2.2 实现自我塑造:把握劳动的整体性感受生活的和谐内在
5.2.3 积极人生践履:恢复劳动的生成性获取生活的自由空间
5.3 建立劳动本位的社会价值观
5.3.1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5.3.2 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5.3.3 积极推动实现有尊严的劳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083772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论文主题及选题意义
1.2 论文突出研究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1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确立
1.1 劳动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
1.1.1 西方传统哲学对劳动的解读
1.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的研究
1.1.3 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探讨
1.2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形成过程
1.2.1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理论
1.2.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劳动理论
1.2.3 《资本论》中的劳动理论
1.3 劳动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在马克思学说中的核心地位
1.3.1 劳动的含义及其性质
1.3.2 劳动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
1.3.3 劳动概念的辨析
第2章 劳动与生活方式
2.1 劳动与人的真实关系
2.1.1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2.1.2 劳动扩展人的社会交往和关系
2.1.3 劳动实现人的自我确证
2.1.4 劳动发展和实现人的潜能
2.2 作为生活方式的劳动
2.2.1 生存与生活
2.2.2 生存与意义
2.2.3 手段与目的
2.3 生活世界的建立
2.3.1 马克思所实现的生活世界的转向
2.3.2 生活世界的内涵
2.3.3 生活世界的特点
第3章 劳动与生活意义
3.1 生活意义来自于劳动创造的生活本身
3.1.1 何谓生活的“意义”
3.1.2 人生活于“意义世界”
3.1.3 对生活意义的追问是人生最重要的特征
3.2 生活劳动理论的确立为解决生活意义问题提供了基础
3.2.1 以往哲学对生活意义的探寻
3.2.2 生活意义的日常思维
3.2.3 生活意义是个历史概念
3.3 生活的意义在于自我发展和完善
3.3.1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3.3.2 “可能生活”与“现实生活”
3.3.3 “全面发展”与“片面发展”
第4章 马克思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4.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4.1.2 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
4.1.3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
4.2 异化劳动的历史进步意义
4.2.1 异化劳动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4.2.2 异化劳动的产生与消亡是同一条道路
4.2.3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异化现象”
4.3 马克思劳动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
4.3.1 来自于理论的诘难
4.3.2 来自于实践的挑战
4.3.3 现代劳动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新境界
第5章 劳动是求解当代生活之谜的钥匙
5.1 当代社会人的生活状态
5.1.1 单向度存在方式——人生目标不具批判性
5.1.2 碎片式社会角色——自我定位不具整体性
5.1.3 消费主义生活追求——人生态度不具创造性
5.2 建立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生活意义观
5.2.1 明晰生活目标:重建劳动的主体性实现生活的自觉提升
5.2.2 实现自我塑造:把握劳动的整体性感受生活的和谐内在
5.2.3 积极人生践履:恢复劳动的生成性获取生活的自由空间
5.3 建立劳动本位的社会价值观
5.3.1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5.3.2 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5.3.3 积极推动实现有尊严的劳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3083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83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