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道家论克服死亡焦虑对死亡超越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15 07:35
死亡的必然性、难以预料性与终结性,决定了人们无法逃脱死亡,并对它充满焦虑。正因为这个缘故,从古到今,中外都有大量的哲人探讨“死”对“生命”的价值,希望能够找寻出“死”的意义,以超越死亡,达到生命的不朽,来慰抚不安的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秦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关注生命价值,主张通过克服死亡焦虑以实现死亡超越的意义,这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在当代仍有借鉴意义。先秦儒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生观死,探索死的意义,以克服死亡焦虑达到生命的不朽。他们看到了人类自身的绵延不绝,社会和血脉给个人注入了能量,自我融入家庭、宗族、血脉、国家、天下之中,自我的某种因素便随着这些或大或小的整体而延续与发展,从而实现不朽。因此,先秦儒家鼓励人们努力拼搏奋斗,尽伦尽责,舍生取义,为社会做贡献,以完美的道德人生,成就死亡的安宁。先秦道家以死观死,消极的应对人生。他们把眼光放入了整个自然,寻求“道”作为生命意义的支撑。个人的价值,就在于它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个体的生命,并不会随着人类或者血缘而延续,却会随着“道”的不朽而延续。人要做的就是要效法“道”的运行,摆脱俗世所累,达到与自然的融...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死的焦虑和死亡意义
(一) 死的焦虑
(二) 死的焦虑引发对死的意义的思考
(三) 死的意义
二、先秦儒家:以生观死,人生积极奋进
(一) 孔子
1、“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对死亡的漠视、回避
2、孔子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死亡方式所表现出的态度
3、以生观死,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仁”
4、通过名与血缘,超越死亡以达到不朽
(二) 孟子
1、孟子中“气”的概念与死亡平等的思想
2、孟子对亲人、民众和自己死亡的态度
3、以生观死:生的意义在于践行“仁”、“义”
4、孟子通过“天道”和社会的群体性来超越死亡以达到不朽
(三) 荀子
1、荀子对死的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思想之上
2、遵循礼义保养生命
3、生的意义在于践行“礼”,死的意义在于“息”
4、荀子借助社会群体性、“礼法”的不朽和天地的不朽来超越死亡
三、先秦道家:以死观死,自然万物生生不息
(一) 老子
1、生死相随
2、按“道”的运行保养生命
3、死的意义——“反”
4、老子通过“道”的不朽和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来超越死亡以达到不朽
(二) 庄子
1、生死——“气”的聚散
2、悲哀无奈后的洒脱
3、死的意义在于离开或者结束
4、物化与县解
四、先秦儒道的生死观比较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子“反”之道平议[J]. 高秀昌.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4)
[2]“乐天知命”与“安之若命”——儒家生死智慧之现代诠释[J]. 郑晓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道家死亡观的哲学维度[J]. 海波. 哲学研究. 2008(01)
[4]“未知生,焉知死”再考——以《论语》之生死观为中心[J]. 柴田笃,金培懿.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作为哲学问题的生与死——《庄子》的视域[J]. 杨国荣.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4)
[6]老庄生死观探微[J].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02)
[7]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J]. 赵林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未知死,焉知生”——中国古代死亡观探究[J]. 毕治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04)
[9]道家生死观的理论内涵及现代价值[J]. 刁生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J]. 刁生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本文编号:3083806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死的焦虑和死亡意义
(一) 死的焦虑
(二) 死的焦虑引发对死的意义的思考
(三) 死的意义
二、先秦儒家:以生观死,人生积极奋进
(一) 孔子
1、“未知生,焉知死”并非是对死亡的漠视、回避
2、孔子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死亡方式所表现出的态度
3、以生观死,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仁”
4、通过名与血缘,超越死亡以达到不朽
(二) 孟子
1、孟子中“气”的概念与死亡平等的思想
2、孟子对亲人、民众和自己死亡的态度
3、以生观死:生的意义在于践行“仁”、“义”
4、孟子通过“天道”和社会的群体性来超越死亡以达到不朽
(三) 荀子
1、荀子对死的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思想之上
2、遵循礼义保养生命
3、生的意义在于践行“礼”,死的意义在于“息”
4、荀子借助社会群体性、“礼法”的不朽和天地的不朽来超越死亡
三、先秦道家:以死观死,自然万物生生不息
(一) 老子
1、生死相随
2、按“道”的运行保养生命
3、死的意义——“反”
4、老子通过“道”的不朽和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来超越死亡以达到不朽
(二) 庄子
1、生死——“气”的聚散
2、悲哀无奈后的洒脱
3、死的意义在于离开或者结束
4、物化与县解
四、先秦儒道的生死观比较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老子“反”之道平议[J]. 高秀昌.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8(04)
[2]“乐天知命”与“安之若命”——儒家生死智慧之现代诠释[J]. 郑晓江.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从“重生轻死”到“生死齐一”——道家死亡观的哲学维度[J]. 海波. 哲学研究. 2008(01)
[4]“未知生,焉知死”再考——以《论语》之生死观为中心[J]. 柴田笃,金培懿.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5]作为哲学问题的生与死——《庄子》的视域[J]. 杨国荣.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4)
[6]老庄生死观探微[J].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02)
[7]孔子的死亡思想研究[J]. 赵林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8]“未知死,焉知生”——中国古代死亡观探究[J]. 毕治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3(04)
[9]道家生死观的理论内涵及现代价值[J]. 刁生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0]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J]. 刁生虎.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本文编号:3083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8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