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三教本心 ——心学整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3 21:08
  本文以心学整合三教的思想为研究重点,试图揭示心学中整合三教思想的特点与精神方向,分析“心”的范畴在整合三教论当中的核心作用,说明思想史上出现以“心”整合三教的思想的逻辑必然性。本文指出:在探求圣道的历程中,心学家出入佛道,深受佛道之影响;在如何对待佛道的问题上,心学家采取了包容与理解的态度;在辨别三教异同之时,心学家确认“心”为三教所共通的基点;在建构其思想体系之时,心学家融纳了佛道的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与境界观;在对三教进行取舍之时,心学家总是以归宗儒学为底线从而坚守了儒家本位的立场。由此,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展开了一幅以“心”整合三教思想的壮丽画卷。陆九渊创立心学,以反驳“佛老即异端”的震聋发聩之论开启了心学整合三教思想的历程。杨简以“心之精神是谓圣”的论断强化了陆九渊的思想立场。王阳明以“致良知”论与“四句教”建构了完备的整合三教的学理基础。有“三教宗师”之称的王畿以其对良知的坚定信仰而把王学的三教合一论推向鼎盛。李贽的“真心”观涵有超越三教并整合三教的意蕴,其超越三教之说表现为对儒教弊病的批判,其整合三教之说则以“三教归儒”的命题为其标志。心学的三教合一论当以三一教最具代表性。...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北宋以前的三教关系简论
    二、 宋明时期三教关系的新特点
    三、 学界对心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陆学的超越之“心”
    一、 结交佛僧
    二、 结缘道教
    三、 反驳“佛老即异端”
    四、 “道外无事”与“理事无碍”
    五、 “心即理”与“即心即佛”
    六、 “发明本心”与“本来面目”
    七、 杨简的“心之精神是谓圣”
第二章 王阳明之“致良知”
    一、 “为学三变”的三教经验
    二、 “为道三变”中的佛道影响
    三、 三教本一家
    四、 佛道合一的“静坐”工夫
    五、 “致良知”与“正法眼藏”
    六、 融通三教的“四句教”
第三章 王畿之范围三教
    一、 阳明传人
    二、 与高僧论道
    三、 援佛入儒
    四、 结交道士
    五、 养生还虚
    六、 三教宗师
第四章 李贽之三教归儒
    一、 践履名教
    二、 归宗心学
    三、 佛教情怀
    四、 注解老庄
    五、 辨“童心说”
    六、 三教归儒
第五章 以心为宗的三一教
    一、 林兆恩出入三教
    二、 三一教的宗教化过程
    三、 指陈三教之弊
    四、 统合三教的“真心”本体
    五、 三教合一归儒的工夫进阶
    六、 三一教的历史地位
结语
参考书目
    一、 古籍原著
    二、 近人著作
    三、 研究论文
    四、 电子图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李贽与利玛窦:会面次数及意义[J]. 李珺平.  民族文学研究. 2010(01)
[2]觉悟、认知与生存境界——王阳明“龙场大悟”的发生学解读[J]. 丁为祥.  哲学研究. 2009(11)
[3]南宋元明时期佛教“三教合一”思想略论[J]. 唐大潮,周冶.  世界宗教研究. 2009(02)
[4]林兆恩与明末三教合一论比较[J]. 赵伟.  东方论坛. 2009(02)
[5]从“良知”到“孔矩”:论阳明后学三教合一观之衍变[J]. 魏月萍.  中国哲学史. 2008(04)
[6]论王阳明中后期的隐逸情结及其进退之道[J]. 朱晓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7]王阳明与蕅益:论晚明佛儒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 郝晓晨.  宗教学研究. 2008(01)
[8]超越于“三教归儒”的李贽[J]. 于浴贤.  闽江学院学报. 2007(04)
[9]王阳明为学历程探析[J]. 王晓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10]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对儒释道三教的融合[J].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3)

博士论文
[1]德性之知[D]. 陈四光.江西师范大学 2009
[2]王艮思想研究[D]. 张路园.山东大学 2007
[3]王龙溪心学思想研究[D]. 郑洪晓.山东大学 2006
[4]本心与自由[D]. 王新营.华东师范大学 2005
[5]陆九渊研究[D]. 邢舒绪.浙江大学 2005
[6]儒学之密教—龙溪学研究[D]. 孟晓路.中国人民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林兆恩哲学思想研究[D]. 庄恒恺.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杨简哲学思想研究[D]. 徐建勇.湘潭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96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96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6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