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夏峰《论语》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5 05:34
本文以孙夏峰《论语》学为题,借助其相关著作,分析其注解《论语》的特色以及其中体现的理学思想。文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尝试从清初《论语》学著作分类以及夏峰生平经历、学术历程两个方面来展现夏峰《论语》学的学术基础,并展现经由内在理路诠释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分析夏峰《论语》学的文本基础,考察了夏峰《论语》学相关著作的注经年代,并从注经模式、注经目的两个方面对其予以介绍。第三部分论述夏峰注解《论语》过程中表达的具体思想,通过分析发现夏峰尤为重视“学”,以“学”作为《论语》的一贯之道,夏峰从朱子、阳明的学说出发认为“尽人以合天”谓之“学”,分心性与经世之学,最终学须落于人伦;并从经世之学出发,着重探讨了夏峰所理解的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其认为为学与为治只是一统事,对其所理解的君臣关系、为政之道也予以把握;同时从吾心即天地万物、化“性相近”为“性相同”两个方面论述了夏峰心性本体论的论学之基以及从慎独、收敛身心两方面论述了夏峰工夫论的治学之方。第四部分关注了夏峰解经过程中运用典故、以经解经的方法论特点,并通过考证、分析夏峰《论语》学相关著作引注来源,以时代为轴分汉魏、宋元、明三个时期,...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孙夏峰《论语》学的学术前提
第一节 清初《论语》学概述
一 清初《论语》学研究现状
二 清初《论语》学著作分类
第二节 孙夏峰生平及学术历程
一 生平经历
二 学术历程
第二章 孙夏峰《论语》学的文本基础
第一节 孙夏峰重视孔子及《论语》
第二节 孙夏峰《论语》学相关著作
一 注经年代
二 注经模式
三 注经目的
第三章 孙夏峰《论语》学的一贯之道——“学”
第一节 《论语》的一贯之道——“学”
第二节 “尽人以合天”谓之“学”
一 孙夏峰之前《论语》中“学”之释义
二 “尽人以合天”谓之“学”
第三节 为学与为政
一 为学与为治只是一统事
二 为政之道
三 君臣关系
第四节 论“学”之基——心性本体论
一 吾心即天地万物
二 化“性相近”为“性相同”
第五节 论“学”之方——工夫论
一 慎独
二 收敛身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孙夏峰《论语》学诠释特色
第一节 孙夏峰《论语》学诠释的方法论特点
一 运用典故
二 以经解经
第二节 孙夏峰《论语》学引注论
一 汉魏引注
二 宋元引注
三 明代引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忽略的晚明王学重镇:鹿善继及其儒学思想初论[J]. 贾乾初,陈寒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2]近十余年来孙奇逢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 王永灿.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1)
[3]孙奇逢《四书近指》编纂与刊刻考略[J]. 谷建.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00)
[4]“《论语》学”名目溯源[J]. 刘立志. 江海学刊. 2005(05)
[5]孙夏峰著述手稿简介[J]. 梁贵晨. 中州学刊. 1984(03)
博士论文
[1]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 张枫林.南开大学 2013
[2]统宗会源—孙奇缝理学思想研究[D]. 张锦枝.武汉大学 2011
[3]《四书大全》的编纂与传播研究[D]. 闫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朱熹经典诠释学研究[D]. 耿芳朝.安徽师范大学 2015
[2]孙奇逢《四书》学思想研究[D]. 杨爱姣.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无声的北方[D]. 王坚.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912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孙夏峰《论语》学的学术前提
第一节 清初《论语》学概述
一 清初《论语》学研究现状
二 清初《论语》学著作分类
第二节 孙夏峰生平及学术历程
一 生平经历
二 学术历程
第二章 孙夏峰《论语》学的文本基础
第一节 孙夏峰重视孔子及《论语》
第二节 孙夏峰《论语》学相关著作
一 注经年代
二 注经模式
三 注经目的
第三章 孙夏峰《论语》学的一贯之道——“学”
第一节 《论语》的一贯之道——“学”
第二节 “尽人以合天”谓之“学”
一 孙夏峰之前《论语》中“学”之释义
二 “尽人以合天”谓之“学”
第三节 为学与为政
一 为学与为治只是一统事
二 为政之道
三 君臣关系
第四节 论“学”之基——心性本体论
一 吾心即天地万物
二 化“性相近”为“性相同”
第五节 论“学”之方——工夫论
一 慎独
二 收敛身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孙夏峰《论语》学诠释特色
第一节 孙夏峰《论语》学诠释的方法论特点
一 运用典故
二 以经解经
第二节 孙夏峰《论语》学引注论
一 汉魏引注
二 宋元引注
三 明代引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被忽略的晚明王学重镇:鹿善继及其儒学思想初论[J]. 贾乾初,陈寒鸣.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2]近十余年来孙奇逢哲学思想研究综述[J]. 王永灿.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01)
[3]孙奇逢《四书近指》编纂与刊刻考略[J]. 谷建.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09(00)
[4]“《论语》学”名目溯源[J]. 刘立志. 江海学刊. 2005(05)
[5]孙夏峰著述手稿简介[J]. 梁贵晨. 中州学刊. 1984(03)
博士论文
[1]孙奇逢理学思想研究[D]. 张枫林.南开大学 2013
[2]统宗会源—孙奇缝理学思想研究[D]. 张锦枝.武汉大学 2011
[3]《四书大全》的编纂与传播研究[D]. 闫春.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朱熹经典诠释学研究[D]. 耿芳朝.安徽师范大学 2015
[2]孙奇逢《四书》学思想研究[D]. 杨爱姣.陕西师范大学 2013
[3]无声的北方[D]. 王坚.华中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99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09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