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 ——兼论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发布时间:2021-03-29 02:20
两宋理学家在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关于文艺美学的思想与见解,成为中国儒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这些散落在大量哲学著作中的零星的、片断式的美学观点归拢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系列,梳理出一条理学美学产生和发展的明晰思路,并由此建构起理学美学的完整体系,这是一个任务艰巨、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一目的,试图在尽量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厘清理学美学在两宋时期孕育和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初步建构起一个相对清晰与完善的理学美学体系。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考察理学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理学美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对理学的渊源和流变进行梳理,厘清理学美学的中心和边界,辨析理学与美学、理学美学与其它美学形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认为理学美学不仅是一种本体论的哲学美学,而且是一种以道德为中心的伦理美学和以“乐”为最高审美体验的境界美学。第二章对理学美学的几个基本范畴加以讨论,以“文道合一”论题为中心,探求“道”、“气”、“文”、“乐”等范畴的基本内涵和四者之间的美学关系,认为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哲学本体论的逻辑结构建立起理学美学本体论模式:道(理)—气—文—道(理)。在这个结构模式中,“...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两宋理学的演进与理学美学的特点
2.1 两宋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1.1 “理学”概念辨析
2.1.2 “理学”在宋代的擅变
2.2 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
2.2.1 理学作为美学文本的可能性
2.2.2 理学美学的内涵
2.3 理学美学的特质
2.3.1 理学美学是一种哲学美学
2.3.2 理学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
2.3.3 理学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
第3章 理学美学范畴的确立
3.1 道(理):美的逻辑本原
3.1.1 道的起源与嬗变
3.1.2 理学之“道”
3.1.3 理学之“道”的审美呈现
3.2 气:美的实体构成
3.2.1 “气”的原起
3.2.2 宋代的“气”论
3.2.3 “气”与美的关系
3.2.4 养“气”
3.3 文:美的直观表象
3.3.1 “文”的演变历程
3.3.2 理学之“文”的含义
3.3.3 理学之“文”的功能
3.3.4 理学家的作文方法
3.4 乐:美的终极关怀
3.4.1 “乐”的含义
3.4.2 追寻“孔颜乐处”
3.4.3 达到“至乐”的途径
第4章 理学美学之基本框架
4.1 理学美学创作论
4.1.1 “平淡自摄”:创作心境
4.1.2 “感物道情”:艺术生发
4.2 理学美学风格论
4.2.1 “自然”,理学的风格美学
4.2.2 “平淡”,理学的审美基调
4.2.3 “理趣”,理学的艺术精神
4.2.4 “气象”,理学的艺术境界
4.3 理学美学境界论
4.3.1 “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学意蕴
4.3.2 理学人格的体现
4.3.3 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
第5章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5.1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
5.1.1 北宋五子的文学创作
5.1.2 南宋理学家的诗文创作
5.2 理学家的鉴赏与批评
5.2.1 屈原:一位被误解与被理解的诗人
5.2.2 陶潜:理学视阈的人文典范
5.2.3 杜甫:是非难言的一代“诗圣”
5.2.4 韩愈:圣光渐褪的古文领袖
5.2.5 苏轼与黄庭坚:聚讼纷纭的文坛巨匠
5.3 理学家的《诗经》研究
5.3.1 宋代《诗经》研究概述和理学家的贡献
5.3.2 从“依《序》说《诗》”到“求《诗》本义”
5.3.3 解《诗》特点
余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106707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2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第2章 两宋理学的演进与理学美学的特点
2.1 两宋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2.1.1 “理学”概念辨析
2.1.2 “理学”在宋代的擅变
2.2 理学美学的立论前提
2.2.1 理学作为美学文本的可能性
2.2.2 理学美学的内涵
2.3 理学美学的特质
2.3.1 理学美学是一种哲学美学
2.3.2 理学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
2.3.3 理学美学是一种境界美学
第3章 理学美学范畴的确立
3.1 道(理):美的逻辑本原
3.1.1 道的起源与嬗变
3.1.2 理学之“道”
3.1.3 理学之“道”的审美呈现
3.2 气:美的实体构成
3.2.1 “气”的原起
3.2.2 宋代的“气”论
3.2.3 “气”与美的关系
3.2.4 养“气”
3.3 文:美的直观表象
3.3.1 “文”的演变历程
3.3.2 理学之“文”的含义
3.3.3 理学之“文”的功能
3.3.4 理学家的作文方法
3.4 乐:美的终极关怀
3.4.1 “乐”的含义
3.4.2 追寻“孔颜乐处”
3.4.3 达到“至乐”的途径
第4章 理学美学之基本框架
4.1 理学美学创作论
4.1.1 “平淡自摄”:创作心境
4.1.2 “感物道情”:艺术生发
4.2 理学美学风格论
4.2.1 “自然”,理学的风格美学
4.2.2 “平淡”,理学的审美基调
4.2.3 “理趣”,理学的艺术精神
4.2.4 “气象”,理学的艺术境界
4.3 理学美学境界论
4.3.1 “天人合一”境界的哲学意蕴
4.3.2 理学人格的体现
4.3.3 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
第5章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5.1 理学家的文学创作
5.1.1 北宋五子的文学创作
5.1.2 南宋理学家的诗文创作
5.2 理学家的鉴赏与批评
5.2.1 屈原:一位被误解与被理解的诗人
5.2.2 陶潜:理学视阈的人文典范
5.2.3 杜甫:是非难言的一代“诗圣”
5.2.4 韩愈:圣光渐褪的古文领袖
5.2.5 苏轼与黄庭坚:聚讼纷纭的文坛巨匠
5.3 理学家的《诗经》研究
5.3.1 宋代《诗经》研究概述和理学家的贡献
5.3.2 从“依《序》说《诗》”到“求《诗》本义”
5.3.3 解《诗》特点
余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文编号:3106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0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