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子的处世原则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6 22:56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常被儒士们认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一边是仕途通达、兼善天下,一边是苦不得志、独善其身。在仕途的道路上前进或在隐居的生活中忘忧,是士大夫们两种不同的处世之道。而其实,仕隐进退的问题早在孔子那里就已经产生。孔子曾提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天下的有道与否来作为决定自己仕隐行为的依据;可另一方面,他却在春秋末期那个秩序失落、僭越无道的乱世中汲汲寻找着出仕的机会,甚至产生过欲应叛者之召的想法。他提出的原则以及不断地在行为中对这一原则的背离,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困惑与争议。文章希望从对经典进行再诠释的角度,首先明确孔子对于出仕的态度,然后分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原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后儒对孔子欲应叛者之召的解释,来厘清这一事件所带来的困惑及其背后深藏的思想史意义。通过探讨孔子在仕隐问题上的处世原则及其行为上的矛盾,更丰富而客观地展现孔子的形象。而孔子在对待仕隐问题上的态度,无疑影响了后儒“独善”、“兼善”的人格塑造。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出仕之路: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一、出仕态度:“我待沽者也”
    二、出仕目的:“士志于道”
    三、出仕条件:“学而优则仕”
第二章 处世原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一、“见”的界定
    二、“有道”与“无道”
    三、由仕到隐:无奈的选择
第三章 矛盾的呈现与解析:叛者之召
    一、史实
    二、后人的解读
    三、“圣之时者”
    四、矛盾的根源:以道自任的执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孔子仕隐观的变迁[J]. 唐桃.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06)
[2]荀子对先秦儒家入仕观的新思考[J]. 高春海.  古代文明. 2009(02)
[3]《论语》中孔子“归隐”思想的矛盾[J]. 马雪影,秦尚伟.  理论月刊. 2008(12)
[4]《论语》中的孔子和隐者——兼论孔子的仕与隐[J]. 熊燕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5]哲人与政治:从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的关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学[J]. 王光松.  现代哲学. 2006(06)
[6]儒家仕隐观及其在中国隐士文化中的核心地位[J]. 唐俐.  船山学刊. 2006(04)
[7]论孔子的出仕观[J]. 王群丽.  孔子研究. 2006(02)
[8]孔子欲应叛者之召辨疑[J]. 冯浩菲.  孔子研究. 2006(02)
[9]“子见南子”:儒者的困惑与解惑[J]. 黎红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10]凤兮凤兮何去来——从《论语》看孔子的仕隐情结[J]. 孟庆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本文编号:3122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22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d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