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时命观
发布时间:2021-04-10 18:33
我们可以把“时命”的概念表述为“历史进程中的天命”,或者更具体一些称之为“天命在时间和历史过程当中的一种展开”。孔子的时命思想,首先最初是从早期殷周时朴素的天命思想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在孔子的时命观的形成过程中,周人的“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的思想观念不可否认的在其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孔子在其多年对《诗》与《易》的严谨的文献整理与科学的研究工作中,独具创造性地发现并提取出了古人们一些关乎时间的一维性与变化性特征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领悟,并巧妙地将传统的“天命”思想与灵活的“时间”的观念结合了起来,积极地尝试从时间这一独特的角度来重新把握天命概念。这使得天命这个绝对的、不可违抗的同时又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客体,因为时间这一变量的加入而成为了一种应变量,更加具有了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把捉性,使得人类开始将其好奇的探寻的视线拉回到了自己的身上,从而在关注自己的道德力量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去突显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自身的能量在天面前不断地得到了肯定和彰显。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时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是在单个人或者群体的整个生命存在活动过程当中一种天然的非结构性的场所,作为一个广阔...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孔子时命观的理论来源
1.1 “命”的来源
1.1.1 殷“帝”
1.1.2 周“德”
1.1.3 春秋“人”
1.2 “时”的来源
1.2.1 《易》之“时”
1.2.2 《诗》之“时”
第二章 孔子时命观的概述
2.1 时命的道德性
2.2 孔子对时命的两种诠释
2.2.1 独善其身
2.2.2 兼济天下
2.2.3 两种时命观异同
2.3 孔子对时命的两个践行
第三章 孔子以时命为基础的道德体系
3.1 命与仁
3.1.1 “仁”之义
3.1.2 “仁”与“德”
3.2 道与命
3.2.1 “道”之义
3.2.2 “道”之流变
3.3 性与天道
3.3.1 “性”之义
3.3.2 恒其德、慎其独
3.3.3 居易俟命
第四章 孔子“时命’’观的意义
4.1 “时命”观的历史意义
4.1.1 对人心秩序的建构
4.1.2 对社会秩序的建构
4.2 “时命”观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乐天知命”故“不忧”思想解读——兼论《论语》中孔子的天命观[J]. 毕昌萍,陈湘舸. 学习与探索. 2011(02)
[2]孔子修己思想之诠释[J]. 孔德立. 哲学研究. 2010(03)
[3]孔子义德思想初探[J]. 霍国栋. 理论界. 2010(03)
[4]《论语》:仁礼渊薮[J]. 林乐昌. 中国研究生. 2008(06)
[5]孔子的天道观考论[J]. 马国华. 兰州学刊. 2007(10)
[6]志于道——论孔子之“志”[J]. 袁愈宗. 学术论坛. 2005(08)
[7]《论语》“天”的观念之文化意义[J]. 方江山. 民主与科学. 1993(06)
[8]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归隐与士之悲剧意识的消解[J]. 陈代湘. 学术论坛. 1992(06)
[9]试谈孔子的“人治”与“礼治”思想[J]. 豫柏杞. 孔子研究. 1989(04)
[10]《周易》思想新探——兼论孔子与《周易》的关系[J]. 李大用. 孔子研究. 1989(03)
本文编号:3130133
【文章来源】:山西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孔子时命观的理论来源
1.1 “命”的来源
1.1.1 殷“帝”
1.1.2 周“德”
1.1.3 春秋“人”
1.2 “时”的来源
1.2.1 《易》之“时”
1.2.2 《诗》之“时”
第二章 孔子时命观的概述
2.1 时命的道德性
2.2 孔子对时命的两种诠释
2.2.1 独善其身
2.2.2 兼济天下
2.2.3 两种时命观异同
2.3 孔子对时命的两个践行
第三章 孔子以时命为基础的道德体系
3.1 命与仁
3.1.1 “仁”之义
3.1.2 “仁”与“德”
3.2 道与命
3.2.1 “道”之义
3.2.2 “道”之流变
3.3 性与天道
3.3.1 “性”之义
3.3.2 恒其德、慎其独
3.3.3 居易俟命
第四章 孔子“时命’’观的意义
4.1 “时命”观的历史意义
4.1.1 对人心秩序的建构
4.1.2 对社会秩序的建构
4.2 “时命”观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乐天知命”故“不忧”思想解读——兼论《论语》中孔子的天命观[J]. 毕昌萍,陈湘舸. 学习与探索. 2011(02)
[2]孔子修己思想之诠释[J]. 孔德立. 哲学研究. 2010(03)
[3]孔子义德思想初探[J]. 霍国栋. 理论界. 2010(03)
[4]《论语》:仁礼渊薮[J]. 林乐昌. 中国研究生. 2008(06)
[5]孔子的天道观考论[J]. 马国华. 兰州学刊. 2007(10)
[6]志于道——论孔子之“志”[J]. 袁愈宗. 学术论坛. 2005(08)
[7]《论语》“天”的观念之文化意义[J]. 方江山. 民主与科学. 1993(06)
[8]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归隐与士之悲剧意识的消解[J]. 陈代湘. 学术论坛. 1992(06)
[9]试谈孔子的“人治”与“礼治”思想[J]. 豫柏杞. 孔子研究. 1989(04)
[10]《周易》思想新探——兼论孔子与《周易》的关系[J]. 李大用. 孔子研究. 1989(03)
本文编号:3130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3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