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学派思想之探析
发布时间:2021-04-11 17:59
儒学在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间朱子学派与阳明学派、古学派、折衷学派等等,交错重叠,繁复纷呈。德川幕府中期,古学派思想的兴起,更是反映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在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分化。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古学派思想的发展过程的系统整理,从而找出古学派思想形成、发展及衰落的历史原因和内部原因。首先,古学派思想产生于德川幕府建立的一百多年后,封建统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的稳定繁荣为古学派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日本近世儒学界中,朱子学、阳明学等学派的充分发展又为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理论条件。但无论是朱子学,还是阳明学都只是对个人世界报有强烈的道德关怀,其学问都具有“重内轻外”的倾向,因而古学派的思想家们对此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过度的重视内心的修养是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沾染了佛、老的习气,于是古学派便举起了复古的大旗,毅然的站到了批判、否定朱子学的立场上。最后,古学派的各个思想家虽然都在尽力摆脱先辈的迂腐,但却始终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藩篱。古学派认...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形成
1.1 日本古学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1.1 社会历史背景
1.1.2 思想文化背景
1.2 日本古学派的先驱——山鹿素行
1.2.1 山鹿素行的生平及著作
1.2.2 山鹿素行的古学思想
第二章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发展
2.1 古义学派——伊藤仁斋、伊藤东涯
2.1.1 伊藤仁斋
2.1.2 伊藤东涯
2.2 古文辞学派——荻生徂徕、太宰春台
2.2.1 荻生徂徕
2.2.2 太宰春台
第三章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衰落
3.1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终结——中江岷山、宇佐美灊水
3.2 日本古学派思想衰落的原因
3.2.1 社会历史原因
3.2.2 学派内部原因
3.2.3 学理本身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思想在中日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不同作用[J]. 李凡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2]朱子学在日本江户时期急速兴起的原因及其特色[J]. 潘畅和. 东北亚论坛. 2005(03)
[3]浅析日本儒家文化的现代变迁[J]. 王春红. 运城学院学报. 2004(03)
[4]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J]. 吴根友. 学术月刊. 2004(05)
[5]吸收与改造: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J]. 关松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6]本体的解构与重建——日本徂徕学的一个解析[J]. 韩东育. 日本学论坛. 2003(03)
[7]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及其社会影响[J]. 武玉环. 唐都学刊. 2003(02)
[8]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野[J]. 黄俊杰. 文史哲. 2003(01)
[9]古代朝鲜和日本朱子学特色比较[J]. 潘畅和. 哲学研究. 2002(12)
[10]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 韩东育. 历史研究. 2002(05)
硕士论文
[1]论荻生徂徕对朱子学连续性思维的解构[D]. 孙丽.延边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31701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形成
1.1 日本古学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1.1 社会历史背景
1.1.2 思想文化背景
1.2 日本古学派的先驱——山鹿素行
1.2.1 山鹿素行的生平及著作
1.2.2 山鹿素行的古学思想
第二章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发展
2.1 古义学派——伊藤仁斋、伊藤东涯
2.1.1 伊藤仁斋
2.1.2 伊藤东涯
2.2 古文辞学派——荻生徂徕、太宰春台
2.2.1 荻生徂徕
2.2.2 太宰春台
第三章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衰落
3.1 日本古学派思想的终结——中江岷山、宇佐美灊水
3.2 日本古学派思想衰落的原因
3.2.1 社会历史原因
3.2.2 学派内部原因
3.2.3 学理本身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家思想在中日近代社会转型期的不同作用[J]. 李凡荣.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2]朱子学在日本江户时期急速兴起的原因及其特色[J]. 潘畅和. 东北亚论坛. 2005(03)
[3]浅析日本儒家文化的现代变迁[J]. 王春红. 运城学院学报. 2004(03)
[4]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J]. 吴根友. 学术月刊. 2004(05)
[5]吸收与改造:儒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J]. 关松林.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6]本体的解构与重建——日本徂徕学的一个解析[J]. 韩东育. 日本学论坛. 2003(03)
[7]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及其社会影响[J]. 武玉环. 唐都学刊. 2003(02)
[8]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野[J]. 黄俊杰. 文史哲. 2003(01)
[9]古代朝鲜和日本朱子学特色比较[J]. 潘畅和. 哲学研究. 2002(12)
[10]徂徕学与日本早期近代化的思想启蒙[J]. 韩东育. 历史研究. 2002(05)
硕士论文
[1]论荻生徂徕对朱子学连续性思维的解构[D]. 孙丽.延边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31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3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