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子与老子之道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9 11:26
  先秦尚“道”,诸子百家各言其说,莫不希望改变东周以来天下乱象,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儒、墨、道、法四大显学。“道”是中国思想文化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讲到“道”或“道论”,一般人多会联想到道家思想,事实上论道并非道家专有的一家之言,儒家也论道,儒家对道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道家。儒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二者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孔子和老子分别作为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二者之道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比较孔子和老子之道,挖掘其内涵,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加深对二者思想的认识和理解。“道”字最早追溯到金文,起初作为生活中的日常名词出现,意为“道路”,而后渐渐被引申为规律、规则、道理、道德等等。“道”的涵义也呈现着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道”也从“前哲学形态”获得其哲学意义,被先秦思想家所共同认可。孔子和老子继承了中国最古老和最优秀的思想的精髓部分,同时二者之道吸收了《易经》中的部分思想。在这样相同的思想渊源中,孔子与老子之道的终极指向完全一致,即恢复社会的安定有序。然而,在共同的思想渊源之下,孔子与老子之道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于“道”之特性即人伦之道与自然之道、“道”之话语...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学界研究成果概述
        1.2.2 海(境)外学界研究成果概述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性
第2章 孔、老之道的相同渊源
    2.1 “道”历史字义及演变
        2.1.1 “道”之本义
        2.1.2 “道”之引申义
        2.1.3 “道”之“前哲学形态”
    2.2 孔、老对“道”的继承发展
        2.2.1 孔子对“道”的继承发展
        2.2.2 老子对“道”的继承发展
    2.3 孔、老之道的同根性
        2.3.1 思想渊源之同
        2.3.2 终极指向之同
第3章 孔、老之道的不同意蕴
    3.1 孔、老之道特性之异:人伦之道与自然之道
        3.1.1 人伦之道
        3.1.2 自然之道
    3.2 孔、老之道话语体系之异:仁学与道论
        3.2.1 仁学
        3.2.2 道论
    3.3 孔、老之道的修道方式之异:有为与无为
        3.3.1 有为
        3.3.2 无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道与事物的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实义考论[J]. 王中江.  哲学研究. 2010(08)
[2]《庄子》:从“道”到“无”的过渡[J]. 林光华.  哲学研究. 2010(02)
[3]论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共通性[J]. 黄建陵,李磊.  求索. 2009(08)
[4]儒家人伦之“道”、道家自然之“道”与中国古代文论[J]. 刘占祥.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5]老子“自然”概念的实质和理论[J]. 谢扬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6]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J]. 郭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7]老子之道的哲学理解[J]. 李远国.  中华文化论坛. 2007(03)
[8]早期儒道关系考辨——从楚简《老子》与今本《老子》比较谈起[J]. 聂中庆.  社会科学辑刊. 2004(01)
[9]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J]. 白奚.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10]孔子之仁与老子之自然──关于儒道关系的一个新考察[J]. 刘笑敢.  中国哲学史. 2000(01)

博士论文
[1]老子道论[D]. 许春华.河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孔子论“为政”[D]. 王贞玉.浙江大学 2012
[2]论孔子“道”的思想及其终极关怀意义[D]. 黄峰.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
[3]《论语》道论研究[D]. 林宇.安徽大学 2010
[4]老子“自然”内涵研究[D]. 余建军.安徽大学 2010
[5]孔子与老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D]. 张晔.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47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47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