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

发布时间:2021-04-26 12:45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欧洲著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他继承笛卡尔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挑战中世纪神学思想,以无神论的姿态,肯定神和自然的统一性,提出“神或自然或实体”的自然体系思想。由此出发,研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最终达致对人的自由、德性和幸福的伦理学追寻,以系统的形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源自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但是又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身体,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每一实体各有一种主要的属性,心灵的属性是思想,身体的属性则是广延。心灵没有广延,有自由意志,不受机械律支配,而身体有广延,其运动受到机械律支配。但是为了解释身体和心灵的相互影响,笛卡尔在其思想后期又提出身心交感说,认为身体和心灵虽然各为实体,但却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感作用。然而这种交感说却又和其身心二元论相矛盾,相互不能自圆其说。斯宾诺莎的身心理论正是为了解决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和交感说的困境而提出的。在他看来,神或自然是唯一实体,思想和属性只是神或自然的众多属性中能为人所认知的两个属性。人的心灵和身体则是表现在思想和广延属性...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创新点
    (三)文献综述
        1.斯宾诺莎著作对于身心理论的论述
        2.国外哲学界关于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研究
        3.国内哲学界对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研究
二、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理论探源
    (一)布鲁诺的自然主义思想
    (二)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三、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认识论涵义
    (一)身体是实体的广延属性的一个样态
        1.斯宾诺莎的神或自然或实体学说的发展演变
        2.身体是心灵的对象
    (二)心灵是实体的思想属性的一个样态
        1.神是人的心灵的本性
        2.心灵是观念的对象
        3.心灵的本质是知识
    (三)身心关系的认识论涵义
        1.思想与广延分别是实体的两种彼此独立的属性
        2.身体和心灵分别是思想和广延属性的一个样态
        3.关于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性质的不同争论
四、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一)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角度加以理解
    (二)从数学、几何学的本质和特点角度加以理解
    (三)从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本质角度加以理解
五、斯宾诺莎身心理论的伦理学涵义
    (一)对被动情感的克制而获得理智的力量
        1.情感是人性固有的特性
        2.克服被动情感以获得理智的力量
    (二)对必然性的认识而达致自由的目标
        1.内在的必然和外在的必然
        2.“努力”以达到内在的自由
    (三)认识神的知识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1.至善的涵义及其获得途径
        2.从真知识到神的知识的获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斯宾诺莎认识论中自由问题的研究[J]. 王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03)
[2]斯宾诺莎的“身体”概念——兼论其“身—心同一”理论[J]. 崔若椈,崔永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3]斯宾诺莎与认知的动力机制[J]. 吴树博.  社会科学. 2016(11)
[4]作为普遍哲学的伦理学——论斯宾诺莎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多重维度[J]. 吴树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5]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以斯宾诺莎为例[J]. 邓安庆.  道德与文明. 2015(03)
[6]斯宾诺莎的“大伦理学”及其启示[J]. 强以华,周勇.  伦理学研究. 2011(02)
[7]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J]. 姚振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以人的真实存在为善的指向——斯宾诺莎善恶观探讨[J]. 仰和芝.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9]论斯宾诺莎伦理学的本质[J]. 姚振强.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01)
[10]斯宾诺莎自由概念研究——读《伦理学》[J]. 徐瑞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本文编号:3161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61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