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07:50
  丁文江不是一个职业的或专业的哲学家,所以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不能归属于某一哲学派别。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的认识论来源于赫胥黎的存疑主义,只是他对赫胥黎的存疑主义进行了另外一种解说,就变成他自己的“存疑唯心论”。物体的概念属于心理上的一种现象,故为唯心;而至于物质是否真实的存在,应该存而不论,故为存疑。这是“存疑唯心论”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涵义,还有另一层涵义就是强调在认识过程中要注重证据,防止主观和武断的错误,这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科学哲学精神,也就是怀疑精神,即不畏强权,不屈服于权威理论,敢于怀疑,敢于向权威理论和传统理论挑战的批判精神。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的认识论的另一来源是马赫的“惟觉主义”。马赫的基本观点是:“并不是物体产生感觉,而是要素的复合体(感觉的复合体)构成物体”。丁文江用觉官感触代替感觉,认为觉官感触构成物体,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方法就是觉官感触。丁文江的科学方法论是科学辩证法与实践经验和逻辑的方法,也就是对待问题要用一种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时要用实践经验和逻辑方法来解决问题。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的怀疑与实践的精神,给我们年轻学子留下深刻的启示。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唯科...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对丁文江科学成就的研究
        1.2.2 对丁文江政治思想的研究
        1.2.3 对丁文江科学思想的研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丁文江生平简介
    2.2 丁文江所受教育背景
        2.2.1 传统文化的熏陶
        2.2.2 西方文化的洗礼
第三章 丁文江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3.1 丁文江的科学认识论
        3.1.1 丁文江的“存疑唯心论”
        3.1.2 惟觉主义思想
    3.2 丁文江的科学方法论
        3.2.1 科学辩证法
        3.2.2 实践经验与逻辑的方法
第四章 丁文江的其他科学哲学思想
    4.1 科学与人生观
        4.1.1 “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时代背景
        4.1.2 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4.1.3 精神科学与物质科学
    4.2 科学与政治
    4.3 科学与宗教
    4.4 科学与欧洲文化的破产
第五章 丁文江思想的局限性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5.1 “唯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5.1.1 科学方法万能
        5.1.2 唯科学主义的片面性
    5.2 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5.2.1 怀疑精神
        5.2.2 实践精神
        5.2.3 丁文江科学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赫胥黎“存疑主义”对胡适小说研究的影响——以胡适《水浒传》、《红楼梦》考证为例[J]. 张扬.  东岳论丛. 2011(02)
[2]丁文江:“最讲究科学的一个人”[J]. 魏邦良.  民主与科学. 2011(01)
[3]浅议丁文江的科学思想[J]. 刘璐.  黑龙江史志. 2010(23)
[4]丁文江的长期抗日思想[J]. 马丽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5]丁文江政治思想述论[J]. 欧阳哲生.  安徽史学. 2008(06)
[6]丁文江的“苏俄经验”与思想调整[J]. 欧阳哲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0)
[7]丁文江——一位倡导和践行中国近代科学的思想者[J]. 陈宝国.  自然杂志. 2008(05)
[8]《丁文江文集》前言[J]. 欧阳哲生.  书屋. 2008(09)
[9]丁文江:一个未展军事才能的学者[J]. 欧阳哲生.  百年潮. 2008(05)
[10]《丁文江先生学行录》前言[J]. 欧阳哲生.  书屋. 2008(01)

硕士论文
[1]丁文江的社会改革思想评析[D]. 马丽娜.安徽大学 2010
[2]丁文江研究[D]. 狄丽娜.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自由的平台——《努力周报》研究[D]. 杨风华.上海师范大学 2004
[4]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 舒畅.山东师范大学 2001
[5]丁文江对近代中国社会改造问题的探索[D]. 冯夏根.湖南师范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163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63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2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