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7 07:42
历来对《吕氏春秋》的哲学价值评价不高,但是《吕氏春秋》对诸子兼收并采,而去其一偏之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先秦诸子到汉代儒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吕氏春秋》之所以“大出诸子之右”并对汉代学术有着“无孔不入的影响”,除了以它的“兼容并蓄”的渗透融合之力之外,还与它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吕氏春秋以阴阳观念为根基建构的思想体系及其事理思维模式可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历史主义相提并论。论文探讨了吕氏春秋产生的认识论的基础。吕氏春秋的务实功利倾向一向为学界所注重,对它的哲学价值评价不高。西方的哲学是以认识论为基点的,吕氏春秋以“功利”“客观实证”为其认识论的基点,是《庄子》以来引发的反思与抉择,吕氏春秋是思想史发展中由先秦诸子“离事言理”向汉儒“以事言理”转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吕氏春秋》不但兼具先秦诸子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的三种特色,而且有其独特的可以和两千年后领导西方哲学思想转型的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的“历史哲学”相比美的学理属性。如果说“哲学”所企求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那么《吕氏春秋...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吕氏春秋》的研究价值
(二) 《吕氏春秋》的主导思想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的研究脉络与各章内容
第一章 《吕氏春秋》的思想底蕴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认识论基础
1.1.1 相对与绝对
1.1.2 现实与理想
1.1.3 众与
1.1.4 "离事言理"与"以事言理"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事理思想
1.2.1 《吕氏春秋》号曰"春秋"的意旨
1.2.2 《吕氏春秋》的"事"与"理"
1.2.3 《吕氏春秋》的超越理念
第二章 《吕氏春秋》"一"的观念
第一节 "一"之论证
2.1.1 关于《吕氏春秋》"一"的观念
2.1.2 "一"的内涵——"以天为法"
2.1.3 《吕氏春秋》称引"黄帝日"的意义——"法天地"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阴阳"观念与"圜道"观
2.2.1 阴阳观念概说
2.2.2 《吕氏春秋》的阴阳观念
2.2.3 圜道:运行无阻则通,通则久
第三节 人"法天地"
2.3.1 "法天地"阴阳相适之宜
2.3.2 "阴阳相适"的绝对与相对
2.3.3 人"法天地"的最高境界——"全其天"
第三章 如何知"一":经验与推论
第一节 知"一"的重要性
3.1.1 知"一"的原因与结果
3.1.2 "知化"为"知"
3.1.3 知其所以然为"知"
第二节 知"一"的类推途经
3.2.1 《吕氏春秋》的类推
3.2.2 知"一"的类推途径之一:法天地之道
3.2.3 知"一"的类推途径之二:"通性命之情"
第三节 知"一"的经验途径
3.3.1 直接经验
3.3.2 历史的经验
3.3.3 周鼎著象
第四章 "言说"之论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顺说"与"谨听"
4.1.1 说、听之"和"——何谓"善说之术"
4.1.2 说者与听者之"善说"与"善听"
4.1.3 《吕氏春秋》本身的"善说之术"
第二节 《吕氏春秋》之"利"
4.2.1 长久之利是利
4.2.2 义与利
4.2.3 公与私
4.2.4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之"利"
第三节 "贵生"是《吕氏春秋》的论说手段
4.3.1 "贵生"即是求"利"
4.3.2 "生"("寿")是根本
4.3.3 "贵生"与"全生"
4.3.4 《吕氏春秋》"贵生"的意旨
第五章 "行""用"之论
第一节 人与天
5.1.1 因天之为
5.1.2 天时与人力
5.1.3 "反诸己"
5.1.4 人人万物各得其宜则"天下平"
第二节 "君"与"民"
5.2.1 利君与利民
5.2.2 "立君"源出于"利民"
5.2.3 使民"众"而有用
5.2.4 顺民与用民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知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J]. 陈启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 白奚. 文史哲. 2005(05)
[3]试论《吕氏春秋》的君道思想[J]. 崔存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05)
[4]中国古代的类推思想与中国古代宗族社会[J]. 张晓芒. 中国哲学史. 2003(02)
[5]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 聂甘霖. 考古与文物. 2003(02)
[6]《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J].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7]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J]. 俞长保.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04)
[8]《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和天命论[J]. 李家骧. 台州学院学报. 2002(04)
[9]中外“《吕氏春秋》学”评考综要补[J]. 李家骧.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5)
[10]《吕氏春秋》研究综述[J]. 陈宏敬. 中华文化论坛. 2001(02)
博士论文
[1]《吕氏春秋》研究[D]. 黄伟龙.西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91382
【文章来源】:南开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吕氏春秋》的研究价值
(二) 《吕氏春秋》的主导思想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的研究脉络与各章内容
第一章 《吕氏春秋》的思想底蕴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认识论基础
1.1.1 相对与绝对
1.1.2 现实与理想
1.1.3 众与
1.1.4 "离事言理"与"以事言理"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事理思想
1.2.1 《吕氏春秋》号曰"春秋"的意旨
1.2.2 《吕氏春秋》的"事"与"理"
1.2.3 《吕氏春秋》的超越理念
第二章 《吕氏春秋》"一"的观念
第一节 "一"之论证
2.1.1 关于《吕氏春秋》"一"的观念
2.1.2 "一"的内涵——"以天为法"
2.1.3 《吕氏春秋》称引"黄帝日"的意义——"法天地"
第二节 《吕氏春秋》的"阴阳"观念与"圜道"观
2.2.1 阴阳观念概说
2.2.2 《吕氏春秋》的阴阳观念
2.2.3 圜道:运行无阻则通,通则久
第三节 人"法天地"
2.3.1 "法天地"阴阳相适之宜
2.3.2 "阴阳相适"的绝对与相对
2.3.3 人"法天地"的最高境界——"全其天"
第三章 如何知"一":经验与推论
第一节 知"一"的重要性
3.1.1 知"一"的原因与结果
3.1.2 "知化"为"知"
3.1.3 知其所以然为"知"
第二节 知"一"的类推途经
3.2.1 《吕氏春秋》的类推
3.2.2 知"一"的类推途径之一:法天地之道
3.2.3 知"一"的类推途径之二:"通性命之情"
第三节 知"一"的经验途径
3.3.1 直接经验
3.3.2 历史的经验
3.3.3 周鼎著象
第四章 "言说"之论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顺说"与"谨听"
4.1.1 说、听之"和"——何谓"善说之术"
4.1.2 说者与听者之"善说"与"善听"
4.1.3 《吕氏春秋》本身的"善说之术"
第二节 《吕氏春秋》之"利"
4.2.1 长久之利是利
4.2.2 义与利
4.2.3 公与私
4.2.4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之"利"
第三节 "贵生"是《吕氏春秋》的论说手段
4.3.1 "贵生"即是求"利"
4.3.2 "生"("寿")是根本
4.3.3 "贵生"与"全生"
4.3.4 《吕氏春秋》"贵生"的意旨
第五章 "行""用"之论
第一节 人与天
5.1.1 因天之为
5.1.2 天时与人力
5.1.3 "反诸己"
5.1.4 人人万物各得其宜则"天下平"
第二节 "君"与"民"
5.2.1 利君与利民
5.2.2 "立君"源出于"利民"
5.2.3 使民"众"而有用
5.2.4 顺民与用民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知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J]. 陈启云.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论先秦黄老学对百家之学的整合[J]. 白奚. 文史哲. 2005(05)
[3]试论《吕氏春秋》的君道思想[J]. 崔存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05)
[4]中国古代的类推思想与中国古代宗族社会[J]. 张晓芒. 中国哲学史. 2003(02)
[5]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 聂甘霖. 考古与文物. 2003(02)
[6]《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J].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7]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J]. 俞长保.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04)
[8]《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和天命论[J]. 李家骧. 台州学院学报. 2002(04)
[9]中外“《吕氏春秋》学”评考综要补[J]. 李家骧.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5)
[10]《吕氏春秋》研究综述[J]. 陈宏敬. 中华文化论坛. 2001(02)
博士论文
[1]《吕氏春秋》研究[D]. 黄伟龙.西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91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9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