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08:56
  儒学教化即指儒学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向基层社会渗透,获得其民间形态的过程。明代(1368—1644)儒学教化网络的广阔和严密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代,其中,官方与民间,社会与个人,文化与生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复杂地交集在一起,构成一副色彩斑斓的社会历史画卷。论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勾勒出明代儒学教化如何在民间庶民生活层面展开,并寻觅其中的内在逻辑与精神意蕴。 论文在坚持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着重研究下层社会,将明代基层行政单位——县所形成的教化空间作为观察点,并以地方志为主要史料,关注那些不知名的坊间村落,旨在探究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价值观是如何渗透于庶民的日常生活。全文包括导论及正文六章。 导论意在对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论文的基本概念以及明代儒学教化的思想史背景等问题作出总体地说明。 第一章主要探讨官学(又称儒学)、书院、社学、私塾等组织性和目的性较强的学校组织,它们是朝廷推行儒学教化的最重要、最得力的机构。其中,书院主要是指那些在民间的以教化为目的的,而非讨论心性学理以发展学术为目的的书院。 第二章着重论述家规族法、乡约、象征...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导论
    一、 关于本研究
        (一) 研究角度
        (二) 所用资料
        (三) 已有研究成果
    二、 论文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 教化
        (二) 教化权力
        (三) 儒学的三种形态
    三、 思想史的背景:朱学与王学教化思想的比较
    四、 明代儒学教化的总体描述
    五、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学校组织与儒学教化
    一、 明代官学与儒学教化
        (一) “教化以学校为本”
        (二) 规制
        (三) 教学内容
        (四) “化外”之儒学教化
        (五) 学校与民众生活
    二、 书院与儒学教化
        (一) 从沉寂到复兴
        (二) 书院与地方社会的儒学教化
        (三) 家族书院
    三、 社学
        (一) 乡村里的国家
        (二) 社学的办学情况
        (三) 乡村教化权力的斗争
        (四) 边疆地区的社学
        (五) 义学与塾、馆
第二章 非学校的儒学教化途径
    一、 家规族法与儒学教化
        (一) 家规族法与儒学教化
        (二) 关于教化权力的讨论
    二、 乡约与儒学教化
        (一) 官办乡约
        (二) 民办乡约
        (三) 乡约与保甲
    三、 仪式与象征中的儒学教化
        (一) 礼仪与象征体系:儒学伦理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二) 乡饮酒礼
        (三) 儒学象征体系
        (四) 民间宗教对儒学教化的挑战
        (五) 社区环境中的儒学教化:坊、乡
    四、 教谕的调停--明代民间诉讼与儒学教化
        (一) 明代的社会与法律
        (二) 息讼的努力与听讼的原则:教化与儆戒
        (三) 民间诉讼实录:教谕式调停
第三章 明代通俗文艺与儒学教化
    一、 明代的社会文化与通俗文艺
        (一) 官方的态度:坚决的压制与暖昧的喜爱
        (二) 民间的态度:支持与反对
    二、 小说:儒释道外的第四教
        (一) 说书
        (二) 书坊主与明代通俗小说
        (三) 通俗小说与儒学教化
    三、 戏剧: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一) 官方(主流)戏剧
        (二) 乡村戏剧
        (三) 市场戏剧
第四章 官绅与儒学教化
    一、 地方官与儒学教化
        (一) 地方官
        (二) 儒学教官
    二、 绅士与儒学教化
        (一) 文人讲学对儒学伦理社会化的推进
        (二) 乡绅:“百姓之望”
第五章 妇女、儿童与儒学教化
    一、 妇女与儒学教化
        (一) 家庭教化
        (二) 社会教化:无名者的牌坊
    二、 儿童与儒学教化
        (一) 家庭教化
        (二) 家塾
        (三) 蒙学读物
第六章 海外小岛与江南望邑的儒学教化比较
    一、 明代琼州的儒学教化
        (一) 学校
        (二) 人物
    二、 明代吴县的儒学教化--兼与琼州儒学教化比较
        (一) 学校
        (二) 人物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淫祠之禁[J]. 赵克生,于海涌.  社会科学辑刊. 2003(03)
[2]魏校的捣毁淫祠令研究——广东民间信仰与儒教[J]. 井上彻.  史林. 2003(02)
[3]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J]. 王日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4]乡约与保甲:以明代赣南为中心的分析[J]. 黄志繁.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2(02)
[5]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J]. 汪毅夫.  中国史研究. 2002(01)
[6]明清科举制度对民营教育的促进[J]. 王日根.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7]《郑氏规范》的家庭教化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陈延斌.  齐鲁学刊. 2001(06)
[8]理学“贞节观”、寡妇再嫁与民间社会──明代南方地区寡妇再嫁现象之考察[J]. 陈剩勇.  史林. 2001(02)
[9]论教化的三大原理[J]. 詹世友.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3)
[10]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J]. 宋莉华.  文学遗产. 2000(04)



本文编号:31935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935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b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