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1-05-20 12:5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本文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必然性。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失落和生活中的非人现实,是促使马克思思想探索的深层原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设计的一一落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历史任务落在了马克...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19 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道主义的失落
(二) 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黑格尔“理性的狡计”中包含的人本思想
(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中的“人”和“本”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轨迹
(一) 《博士论文》时期——“自我意识”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二) 《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三) 《德法年鉴》时期——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形成
(四) 《手稿》到《形态》时期——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
(一) 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
(二) 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三) 主体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社会全体成员
二、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目的和手段
(一)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二)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手段
三、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动力
(一) 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 人的利益连接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四、社会历史发展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思想内涵
(二)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第三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人民主体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二) 人民动力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 人民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 人的全面发展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尊重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二) 依靠人——注重物质利益原则,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 为了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
(四) 塑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重视群众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二) 关心人民疾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 提升人的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
(二) 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
(三) 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四) 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和“本”
(一)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
(二)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一) 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定名
(二) 第一次明确了人在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
(三) 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发展概念的理解
(四) 第一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放在发展观的高度考虑
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传统“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传统“人本主义”
(二)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全民社会福祉
(二)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三)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四)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升社会福祉[J]. 孙月平. 现代经济探讨. 2007(08)
[2]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J]. 李娟. 理论探索. 2007(04)
[3]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J]. 孟宪平. 兰州学刊. 2007(06)
[4]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 王海柳. 南方论刊. 2007(05)
[5]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指导意义[J]. 余源培.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6]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J]. 金融博览. 2007(02)
[7]关于农民问题经典论述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J]. 谢双明. 理论界. 2007(02)
[8]唯物史观的人学向度[J]. 姜喜咏. 求实. 2007(02)
[9]解读“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J]. 糜海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考察[J]. 周奋进. 理论学刊. 2007(01)
博士论文
[1]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D]. 陈云芝.中共中央党校 2006
[2]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 赖亦明.南京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D]. 曾凡英.武汉大学 2005
[2]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 丁涛.山东大学 2005
[3]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 尹礼政.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7790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 19 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道主义的失落
(二) 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黑格尔“理性的狡计”中包含的人本思想
(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中的“人”和“本”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轨迹
(一) 《博士论文》时期——“自我意识”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二) 《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三) 《德法年鉴》时期——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形成
(四) 《手稿》到《形态》时期——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
(一) 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
(二) 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三) 主体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社会全体成员
二、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目的和手段
(一)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二)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手段
三、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动力
(一) 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 人的利益连接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四、社会历史发展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思想内涵
(二)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第三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人民主体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二) 人民动力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 人民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四) 人的全面发展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尊重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二) 依靠人——注重物质利益原则,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 为了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
(四) 塑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重视群众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二) 关心人民疾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 提升人的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
(二) 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
(三) 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四) 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和“本”
(一)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
(二)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一) 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定名
(二) 第一次明确了人在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
(三) 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发展概念的理解
(四) 第一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放在发展观的高度考虑
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传统“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传统“人本主义”
(二)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全民社会福祉
(二)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三)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四)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升社会福祉[J]. 孙月平. 现代经济探讨. 2007(08)
[2]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J]. 李娟. 理论探索. 2007(04)
[3]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J]. 孟宪平. 兰州学刊. 2007(06)
[4]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 王海柳. 南方论刊. 2007(05)
[5]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指导意义[J]. 余源培.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02)
[6]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J]. 金融博览. 2007(02)
[7]关于农民问题经典论述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J]. 谢双明. 理论界. 2007(02)
[8]唯物史观的人学向度[J]. 姜喜咏. 求实. 2007(02)
[9]解读“以人为本”的道德内涵[J]. 糜海波.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考察[J]. 周奋进. 理论学刊. 2007(01)
博士论文
[1]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D]. 陈云芝.中共中央党校 2006
[2]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D]. 赖亦明.南京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D]. 曾凡英.武汉大学 2005
[2]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 丁涛.山东大学 2005
[3]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D]. 尹礼政.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7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19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