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学思想探微
发布时间:2021-06-02 18:26
以人为本,重视人、研究人、认识人的呼声日盛,中国人学研究应运而生。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学研究息息相关,而对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学,尤其是对儒家人学思想的反思,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人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人学思想做一番探讨。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释理论,概述前人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孔子人学思想背景分析:主要通过殷周春秋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模式之变、春秋士人阶层和人文思潮的兴起、“五经”对文化的整合及其所涵人文精神对孔子思想的影响这几方面来探讨。第三部分:孔子人学思想内容分析:主要论及孔子关于人性、人之建设(包括其德性论、个性论、能力论和人的需要、人际关系等)、人之生存价值的认识和思想。第四部分:余论:简要总结孔子人学思想的认识价值、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孔子人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殷周之变
一、社会制度的变迁
二、殷周文化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西周春秋之变
一、政治、经济上的社会转型
二、士阶层的兴起
三、人文思潮的促成
第三节 孔子整理“五经”及其对三代文化的整合升华
第二章 孔子人学思想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之人性论
第二节 “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孔子之人的建设
一、人的德性论
二、人的个性论
三、人的能力论
四、人的需要
五、人际关系
第三节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之人的价值预设
余论 孔子人学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人学思想探析[J]. 臧要科,欧阳雪榕.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5)
[2]儒家理想人格略论[J]. 刘辉.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4)
[3]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探析[J]. 于欣. 兰州学刊. 2004(06)
[4]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J]. 裴传永. 文史哲. 2004(04)
[5]孔子人性思想发微——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中心的考察[J]. 张雯琪,褚新国.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3)
[6]孔子人性观新论[J]. 邵俊峰. 齐鲁学刊. 2004(03)
[7]先秦儒家人学思想的几个特点[J]. 艾振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8]儒家人学研究二十年[J]. 邵汉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9]论孔子的人学思想[J]. 王跃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02)
[10]孔子“人”之意蕴[J]. 刘桂荣. 河北职工大学学报. 2002(02)
本文编号:3210530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孔子人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殷周之变
一、社会制度的变迁
二、殷周文化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西周春秋之变
一、政治、经济上的社会转型
二、士阶层的兴起
三、人文思潮的促成
第三节 孔子整理“五经”及其对三代文化的整合升华
第二章 孔子人学思想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之人性论
第二节 “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孔子之人的建设
一、人的德性论
二、人的个性论
三、人的能力论
四、人的需要
五、人际关系
第三节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之人的价值预设
余论 孔子人学思想意义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孔子人学思想探析[J]. 臧要科,欧阳雪榕. 社会科学辑刊. 2005(05)
[2]儒家理想人格略论[J]. 刘辉. 社会科学战线. 2005(04)
[3]先秦儒家人学思想探析[J]. 于欣. 兰州学刊. 2004(06)
[4]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孔子人学的两大发现[J]. 裴传永. 文史哲. 2004(04)
[5]孔子人性思想发微——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中心的考察[J]. 张雯琪,褚新国.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3)
[6]孔子人性观新论[J]. 邵俊峰. 齐鲁学刊. 2004(03)
[7]先秦儒家人学思想的几个特点[J]. 艾振刚.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8]儒家人学研究二十年[J]. 邵汉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9]论孔子的人学思想[J]. 王跃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2(02)
[10]孔子“人”之意蕴[J]. 刘桂荣. 河北职工大学学报. 2002(02)
本文编号:3210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1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