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思孟礼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12:08
  在儒家礼学思想体系中,子思与孟子是两座不可跨越的里程碑。经过他们两人的拓展、演变,西周以来的外在礼制完成了内在化的历程,这对后世产生宋明理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他们所开创的内在化之礼经过后来宋明理学的精雕细琢,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的血液,成为了整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因此,笔者打算从天命观、性情论、对礼的阐释三个角度对他们礼学思想的延承、变迁,做一梳理,以期更好地把握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天命观是思孟礼学思想产生的底色,也是那时人们的共同思维意识。性情论是他们礼学思想的对象与基点,可以说,如果缺少“性情论”,他们的礼学思想就会显得空洞乏味。毫不夸张的说,他们在对礼的阐释中都有天命观、性情论的身影。因此,笔者认为对思孟天命观、性情论的梳理是十分必要的。思孟都受到西周历史传统的影响,他们的天命观都兼具人文性与宗教性,这是他们一致的地方。孟子的天有时具有义理性和宗教性的双重性,而且他还想恢复天已失落的权威,这是子思天所不具备的,可以说这一点孟子对子思进行了开拓性的延伸。在性情论上,孟子提出性善论,对此子思却并未有表态,这说明孟子对子思性进行了开拓。在礼学阐释上,他们都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在内...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子思的礼学思想
    一、子思思想中的天命
        (一)延续性
        (二)政治性
        (三)伦理性
        (四)宗教性
        (五)命运观
    二、子思的性情论
        (一)性相近
        (二)因性生情
        (三)习相远
        (四)心是性、情的枢纽
    三、哲学化的礼——《中庸》思想研究
        (一)《中庸》的主体思想
        (二)《中庸》思想背后的礼学思想
    四、《礼记·表记》、《礼记·坊记》和《缁衣》对礼的阐释
        (一)“防于未然”——《礼记·坊记》中的礼
        (二)“长为民表”——《礼记·表记》对礼的释读
        (三)“善善恶恶”——《缁衣》对礼的诠释
        (四)子思的丧礼思想
    五、郭店楚简对礼的阐释
        (一)人生的提升与超越——郭店简《五行》
        (二)社会日常生活的引导
    小结
第二章 孟子的礼学思想
    一、孟子的天命思想
        (一)继承性
        (二)自然性
        (三)本源性
        (四)宗教及义理性的天
        (五)孟子的“命运”观
    二、孟子的性情思想
        (一)孟子的“性格”
        (二)孟子的“情思”
    三、《孟子》中的礼学思想
        (一)孟子“心”中的礼
        (二)孟子思想的经济礼学
        (三)礼义教化
    小结
第三章 子思与孟子礼学思想的承变
    一、天命思想的变化
        (一)一致性
        (二)开拓性
    二、性情论的变迁
        (一)传续性
        (二)发展性
    三、对礼阐释的变异
        (一)承接性
        (二)变迁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J]. 曹建墩,赵梓伊.  中原文化研究. 2019(02)
[2]“慎独”与帛书《五行》思想[J]. 陈来.  中国哲学史. 2008(01)
[3]古代中西方的“学派”观念比较——兼论“思孟学派”的问题[J]. 李锐.  中国哲学史. 2007(04)
[4]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J]. 陈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5]竹帛《五行》篇为子思、孟子所作论——兼论郭店楚简《五行》篇出土的历史意义[J]. 陈来.  孔子研究. 2007(01)
[6]孟子之礼学[J]. 夏当英,陆建华.  社会科学战线. 2006(02)
[7]孟子论礼的本质[J]. 梅珍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4(03)
[8]论郭店装简“情”的内涵[J]. 丁四新.  现代哲学. 2003(04)
[9]《中庸》的“参赞化育说”[J]. 蒙培元.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10]竹简《性自命出》的人性论问题[J]. 梁涛.  管子学刊. 2002(01)

博士论文
[1]子思学派考论[D]. 孙德华.吉林大学 2010
[2]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245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245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