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问题的机器建模——探索AI、大数据和哲学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1-06-19 15:36
国内外海量人文经典文献数字化工程虽已实施和完成,传统人文研究方法(依靠学者个人细读文本)却历经千年未变。近年来,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哲学实验室在内,国际、国内学者探究运用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缩写为TM)技术融入传统哲学研究有三个具体分支领域:一,基于LDA-TM特有的语境聚类特征,实验室模型第一次计算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核心词的一词多义性,并基于全新汉典语料库呈现了张载宇宙论的独特性;二,科史哲(HPS)领域对达尔文的阅读内容做主题建模,用惊异度描画并测量其阅读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溯因启发式策略在科学发现中的发生机制;三,TM的语义测量、词相关性语境之网融入文化研究,对语言哲学中意义的意义难题的揭示。可以说,计算哲学方法在拓展哲学解释空间、带来新发现和新证据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异于传统方法的复杂性及深度学科交融性。
【文章来源】:江淮论坛.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气”相关主题在不同思想家和学派间的流变
任何科学发现都是多种活动或者子任务的复合,成功的发现者不仅具有超乎常人的坚持,还使用了与真实任务具有适应性拟合的启发式决策(3)引导其完成各项子任务。阅读文献资料无疑是发现的重要子任务,成功的研究者如何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间权衡和转换,他们阅读模式背后的启发式抉择是怎样的?如图2所示,对达尔文1837—1860年间阅读笔记中记录的阅读文本建立主题模型,以信息理论中的惊异度为度量,从局域和全局两个方面分析达尔文阅读习惯与阅读历程的转变,可以发现:在阅读习惯方面,对新领域的探索阅读与对已熟知领域的深度阅读两种习惯的相互交替贯穿了达尔文的整个研究生涯,整体上来看,达尔文的阅读习惯是向着探索阅读演变的;通过使用无监督贝叶斯模型对惊异度进行分析,得到了达尔文传记生涯的三个主要分期:小猎犬号上的航海日记时期,对藤壶的研究时期,以及研究进化论的时期。分析结果与科学史家进行的传记分期相一致,这表明了TM方法用于科学史料分析的适当性。在此基础上,以局域或全局方法观察何者与实际分期更匹配,推断达尔文的阅读习惯是倾向于探索阅读还是深度阅读。此外,分别计算达尔文阅读文本的顺序和文本实际出版的顺序,考察各自的惊异度变化趋势,发现达尔文阅读顺序下的惊异度远高于那些书目在出版顺序下的惊异度,这一结果为达尔文选择如此的阅读顺序提供了实验证明。这个结果对发现逻辑的工作颇有启发,或许表明,高出书籍出版惊异度的探索式阅读,为达尔文积聚了巨大的原创性发现动力。但究竟这种阅读模式只为达尔文个人所独有,还是在原创性发现者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类比信息科学中的惊异度测量,可以说,科学研究中消除反常的过程就是惊异度降低的过程。达尔文有时是惊异度降低的阅读,有时又是惊异度增加的阅读,之间的转换机制是什么?而且,赖尔的《地质学原理》(1837)、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803)、钱伯斯的《创造物博物学的遗迹》(1844)又是如何在达尔文那里发生理论的认知转换的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mergent Schr?dinger equation in an introspective machine learning architecture[J]. Ce Wang,Hui Zhai,Yi-Zhuang You. Science Bulletin. 2019(17)
[2]人文知识发现的计算机实现——对“汉典古籍”主题建模的实证分析[J]. 王小红,科林·艾伦,浦江淮,李颖娜.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4)
[3]从“形与体之辩”到“体与理之辩”——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范式之嬗变历程[J]. 贡华南.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4)
[4]从“性”“气”关系看张载、二程工夫论之异同[J]. 郭晓东. 中国儒学. 2015(00)
[5]以“意”释“气”——中国古代“气”概念之新解[J]. 张再林. 中州学刊. 2015(09)
[6]HPS在美国的创立及其对科学发现方法论的贡献[J]. 王小红,岳鹏飞,付敬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4(03)
[7]论张载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借鉴与融通——以天道论为中心[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13 (02)
[8]两种气学 两种儒学——中国古代气化身体观研究[J]. 杨儒宾. 中州学刊. 2011(05)
[9]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8(04)
[10]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J]. 郭晓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本文编号:3238079
【文章来源】:江淮论坛.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气”相关主题在不同思想家和学派间的流变
任何科学发现都是多种活动或者子任务的复合,成功的发现者不仅具有超乎常人的坚持,还使用了与真实任务具有适应性拟合的启发式决策(3)引导其完成各项子任务。阅读文献资料无疑是发现的重要子任务,成功的研究者如何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间权衡和转换,他们阅读模式背后的启发式抉择是怎样的?如图2所示,对达尔文1837—1860年间阅读笔记中记录的阅读文本建立主题模型,以信息理论中的惊异度为度量,从局域和全局两个方面分析达尔文阅读习惯与阅读历程的转变,可以发现:在阅读习惯方面,对新领域的探索阅读与对已熟知领域的深度阅读两种习惯的相互交替贯穿了达尔文的整个研究生涯,整体上来看,达尔文的阅读习惯是向着探索阅读演变的;通过使用无监督贝叶斯模型对惊异度进行分析,得到了达尔文传记生涯的三个主要分期:小猎犬号上的航海日记时期,对藤壶的研究时期,以及研究进化论的时期。分析结果与科学史家进行的传记分期相一致,这表明了TM方法用于科学史料分析的适当性。在此基础上,以局域或全局方法观察何者与实际分期更匹配,推断达尔文的阅读习惯是倾向于探索阅读还是深度阅读。此外,分别计算达尔文阅读文本的顺序和文本实际出版的顺序,考察各自的惊异度变化趋势,发现达尔文阅读顺序下的惊异度远高于那些书目在出版顺序下的惊异度,这一结果为达尔文选择如此的阅读顺序提供了实验证明。这个结果对发现逻辑的工作颇有启发,或许表明,高出书籍出版惊异度的探索式阅读,为达尔文积聚了巨大的原创性发现动力。但究竟这种阅读模式只为达尔文个人所独有,还是在原创性发现者中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类比信息科学中的惊异度测量,可以说,科学研究中消除反常的过程就是惊异度降低的过程。达尔文有时是惊异度降低的阅读,有时又是惊异度增加的阅读,之间的转换机制是什么?而且,赖尔的《地质学原理》(1837)、马尔萨斯的《人口论》(1803)、钱伯斯的《创造物博物学的遗迹》(1844)又是如何在达尔文那里发生理论的认知转换的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Emergent Schr?dinger equation in an introspective machine learning architecture[J]. Ce Wang,Hui Zhai,Yi-Zhuang You. Science Bulletin. 2019(17)
[2]人文知识发现的计算机实现——对“汉典古籍”主题建模的实证分析[J]. 王小红,科林·艾伦,浦江淮,李颖娜.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8(04)
[3]从“形与体之辩”到“体与理之辩”——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范式之嬗变历程[J]. 贡华南.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4)
[4]从“性”“气”关系看张载、二程工夫论之异同[J]. 郭晓东. 中国儒学. 2015(00)
[5]以“意”释“气”——中国古代“气”概念之新解[J]. 张再林. 中州学刊. 2015(09)
[6]HPS在美国的创立及其对科学发现方法论的贡献[J]. 王小红,岳鹏飞,付敬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4(03)
[7]论张载对道家思想资源的借鉴与融通——以天道论为中心[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13 (02)
[8]两种气学 两种儒学——中国古代气化身体观研究[J]. 杨儒宾. 中州学刊. 2011(05)
[9]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J]. 林乐昌. 中国哲学史. 2008(04)
[10]道学谱系下的张横渠“气”论研究[J]. 郭晓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本文编号:3238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3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