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人类文明演进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1-06-20 15:51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许多文明在岁月的洗礼中保存了下来,然而有的文明却埋没在历史的沙丘里。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之所以会走向衰落,很大原因在于人们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根本没有遵循生态规律,从而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崩瓦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人起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被誉为自然界之子、宇宙的精华.同时人又通过社会活动将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进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儿子—主人”双重身份表明了人对自然界既紧紧依赖又相对独立的辩证关系.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存环境正在急剧恶化,人类文明可能在人类的自大与狂妄中毁于一旦。至此,人地关系何去何从的问题现实地摆在了世人的面前。人地关系已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本质,人类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人地理念也发生着一轮又一轮地变革。当人类从动物中脱离出来,它便在社会的涤荡中实现着自我的转化与飞跃,扬弃了单纯的生物属性,形成了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着社会,整个人类世界发生着从自然史向人类史的历史性转折。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说:“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价值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分析法
        1.4.3 历史研究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2章 人类文明与人地关系思想概述
    2.1 人类文明概述
        2.1.1 文明的释义
        2.1.2 人类文明的内涵
        2.1.3 人类文明的特征
    2.2 人地关系思想概述
        2.2.1 “人”的内涵
        2.2.2 “地”的内涵
        2.2.3 “人地系统”和“人地思想”的内涵
第3章 原始文明时期——天命论
    3.1 时代背景
        3.1.1 自然地理背景
        3.1.2 经济技术背景
        3.1.3 社会生活背景
    3.2 天命论的基本内涵
        3.2.1 概述
        3.2.2 类别
    3.3 天命论的历史评价
        3.3.1 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
        3.3.2 制约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
第4章 农业文明时期——朴素的人地和谐理论
    4.1 时代背景
        4.1.1 自然地理背景
        4.1.2 经济技术背景
        4.1.3 社会生活背景
    4.2 农业时期的史实探究
        4.2.1 文明延续的史实
        4.2.2 文明中断的史实
    4.3 相关人地思想评析
        4.3.1 “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
        4.3.2 中国古代的“安乐”意识
        4.3.3 西方农业时期的人地观念
        4.3.4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极端思维
第5章 工业文明时期——人定胜天论
    5.1 时代背景
        5.1.1 科技的力量
        5.1.2 社会显著进步
        5.1.3 意识形态的重新确立
    5.2 人定胜天论的内涵
        5.2.1 定义
        5.2.2 本质
    5.3 人定胜天论的思想表现
        5.3.1 工具理性
        5.3.2 人类中心论
        5.3.3 科技主义
    5.4 人定胜天论的历史评价
        5.4.1 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4.2 环境与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
第6章 后工业文明时期——可持续发展观
    6.1 时代背景
        6.1.1 自然地理背景
        6.1.2 经济技术背景
        6.1.3 社会生活背景
    6.2 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6.2.1 可持续发展观的前提是发展
        6.2.2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人本和效益
        6.2.3 可持续发展观的取向在于整体性和长期性
    6.3 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表现
        6.3.1 共生思想
        6.3.2 环境容量思想
        6.3.3 低代价发展意识
        6.3.4 积极的后现代思维
    6.4 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评价
        6.4.1 社会生产角度
        6.4.2 社会生活角度
        6.4.3 目标实现角度
第7章 生态文明时期——和谐论
    7.1 生态文明的解读
        7.1.1 提出的背景
        7.1.2 定义
    7.2 和谐论的基本意义
        7.2.1 人与自然的和谐
        7.2.2 人与社会的和谐
        7.2.3 人与人的和谐
    7.3 生态和谐的建构
        7.3.1 价值观的革命
        7.3.2 生态经济的建立
        7.3.3 生态科技的发展
    7.4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
        7.4.1 摒弃科技至上的理性主义
        7.4.2 发展理念代替增长理念
        7.4.3 赋予客体伦理价值
        7.4.4 万物一体的思维
        7.4.5 注重人类终极价值的实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社会视域中的生态文明科学技术观[J]. 陈俊.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2]科技伦理的生态智慧[J]. 樊浩.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4)
[3]从科学史看西方文化心态的演变轨迹[J]. 马桂英.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4]和谐社会观的科技价值取向[J]. 曹典顺.  理论学刊. 2007(08)



本文编号:32394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394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c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