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孟子哲学中的万物一体与社会存在

发布时间:2021-06-23 16:43
  孔子和孟子是古典儒学的代表,后世“孔孟”并称,公认二者之间在思想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总体上觉得以往对孟子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主观内在心性出发,突出先天性的主体良知或先验的善性之类概念,局限于个体、主观性视野。从理论上说,孟子继承孔子,突出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而道德的存在,其最为基本的起点在于真实而切己的活动本身。在孟子,心具有比性更为优先的地位。而心实质上首先是一种彰显为活动中的主体性,而非一种概念主体性。换句话说,心就是在行动中自觉自身的力量。因此,在孟子,更为重要的是“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心与事总是在具体性活动中一体俱在。因此,在孟子,以“行事”为基础,主体性力量与物质性力量(即心与气)一体相与而在、个体性与整体性(即个人与他者或社会)相融一体,两方面在具体场景中统一共在。从儒学的道德-存在论企向来说,实质上,我们可以说孟子对孔子的继承与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在“行事”的基础上,对人自身存在的进一步深化,即从“时间性与过程性”所彰显的“具体真实性或真实具体性”,进而明确其整体性的存在或存在的整体性。与通常将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理解为个体性道德修...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行事”与存在的整体性
    1.1 “行事”在孟子哲学中的基础性
    1.2 在“行事”基础上的心-气一体
    1.3 “知言”是“行事”基础上彼-我一体之整体性社会存在的要求
第二章 “与民同在”是整体性社会存在的基础
    2.1 “切近”“行事”之仁义是整体性社会存在的关键
    2.2 “与民同乐”是王道仁政的前提
    2.3 “以羊易牛”是“与民共在”之仁政的起点
第三章 整体性社会存在的内在秩序
    3.1 君位的“传承”程序及其可能意义
    3.2 社会分工与自我使命的确认
    3.3 在整体性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厘定
简要结论
参考文献
感谢词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见牛未见羊也”——《孟子》中“见”的道德本性[J]. 吴先伍.  中国哲学史. 2008(02)
[2]论“知言养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其文本接受思想[J]. 周甲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孟子的民本思想[J]. 周柏春.  兰台世界. 2007(20)
[4]“浩然之气”的创生性与先天性——从冯友兰先生《孟子浩然之气章解》谈起[J]. 李景林.  社会科学战线. 2007(05)
[5]民本视野下孟子“贵民说”辨析[J]. 李鸿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6]论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张平.  求索. 2007(08)
[7]孟子的社会分工说:以君臣关系为例的个案分析[J]. 王杰.  人文杂志. 2006(04)
[8]论孔孟的仁义与天道[J]. 方光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9]孟子的民本主义政治哲学[J]. 姜涌.  广东社会科学. 2005(03)
[10]孟子关于君民关系的学说及评价[J]. 邓天雄.  财经科学. 2004(S1)

硕士论文
[1]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D]. 何关芳.中国政法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45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45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