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道德教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3 07:54
荀子以“化性起伪”和“人性本恶”为道德教化的理论基础,深入探求道德教化问题,提出道德教化既要重视“教”又重视“化”的思想,表现出对道德教化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深邃洞见。本文从道德教化的理论基础和特征,道德教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以及道德教化的方法、目的和主体等方面对荀子的道德教化思想进行探讨。通过与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的比较,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理论预设,强调道德教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荀子指出,道德教化要以礼为核心,礼不但是一种规范形式,还是一种礼节仪式,更是一种法令制度,认为礼具有明分使群、尚贤使能、内养外化的教化特征。道德教化的目的就是培养君子(包括士和圣人),我们要以儒家经典为本,以圣人为榜样进行道德教化。荀子十分注重运用自然知识教化,以开启人们的心智,提高人们的素养。他还提倡道德教化要寓教于乐,把乐教作为道德教化的辅助形式。道德教化还要注重方法的选择,荀子提出,博闻强学、注重审问、提倡慎思、崇尚明辨、立身笃行等都是实施道德教化的基本方法。在荀子看来,道德教化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因而,在肯定老师在道德教化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能动性。荀子关于道德教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荀子道德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性恶论
第一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节 两者的关系及争论的缘由揭示
第二章 荀子道德教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目的——培养君子
第二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核心——礼
第三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辅助形式----乐
第四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主体
第三章 荀子道德教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以儒家经书为本进行道德教化
第二节 以圣人为榜样进行道德教化
第三节 注重自然知识教化
第四章 荀子道德教化的方法
第一节 博闻强学
第二节 注重审问
第三节 提倡慎思
第四节 崇尚明辨
第五节 立身笃行
第五章 荀子教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外在影响与自我修养的统一
第二节 规范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化性起伪”:荀子教化观对当前人文教育的启示[J]. 龚丽红,汪频高.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04)
[2]论先秦礼乐的审美意识与教化功能[J]. 宁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荀子》与“教化”[J]. 陈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
[4]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J]. 朱人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J]. 曹影. 东北师大学报. 2006(03)
[6]哲学的教化何以可能?——论从罗蒂、加达默尔到儒家的可能性[J]. 张晚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J]. 李景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6)
[8]论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解构[J]. 黄书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9]哲学的教化功能[J]. 宋清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哲学诠释学中的教化与共通感[J]. 龚群. 河北学刊. 2005(03)
本文编号:3262195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荀子道德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性恶论
第一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二节 荀子的“性恶论”
第三节 两者的关系及争论的缘由揭示
第二章 荀子道德教化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目的——培养君子
第二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核心——礼
第三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辅助形式----乐
第四节 荀子道德教化的主体
第三章 荀子道德教化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以儒家经书为本进行道德教化
第二节 以圣人为榜样进行道德教化
第三节 注重自然知识教化
第四章 荀子道德教化的方法
第一节 博闻强学
第二节 注重审问
第三节 提倡慎思
第四节 崇尚明辨
第五节 立身笃行
第五章 荀子教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外在影响与自我修养的统一
第二节 规范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第三节 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化性起伪”:荀子教化观对当前人文教育的启示[J]. 龚丽红,汪频高.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8(04)
[2]论先秦礼乐的审美意识与教化功能[J]. 宁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3]《荀子》与“教化”[J]. 陈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02)
[4]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J]. 朱人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教化的缘起及其意蕴[J]. 曹影. 东北师大学报. 2006(03)
[6]哲学的教化何以可能?——论从罗蒂、加达默尔到儒家的可能性[J]. 张晚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J]. 李景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6)
[8]论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解构[J]. 黄书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9]哲学的教化功能[J]. 宋清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10]哲学诠释学中的教化与共通感[J]. 龚群. 河北学刊. 2005(03)
本文编号:3262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6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