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道路的哲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04 09:59
绿色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成为现代工业时代发展的基本标志和本质体现。当代一个国家的绿色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人类要实现从工业文明范式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换,需要进行一场从观念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全方位的转变。在我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需求已经构成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从现实的角度对我国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绿色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有生命力、现实性的哲学问题。为此,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人类文明范式的角度去反思工业文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绿色发展道路。文章的第一部分:...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本文的基本观点
二、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绿色发展的背景—现代性危机及反思
第一节 生态危机—从生态层面到社会层面
一 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 生态危机的社会影响
三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第二节 现代性危机的实践反思—从环保运动到绿党政治
一 环保运动的发展脉络
二 绿党政治的兴起
第三章 绿色发展的思想脉络—从“浅绿色”到“深绿色”
第一节 绿色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模式
第二节 “浅绿色”的发展观念
一 “浅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
二 “浅绿色”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影响
第三节 “深绿色”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构成
一 对“浅绿色”思想的批判
二 “深绿色”思想的内涵
第四节 “深绿色”思想的先进性
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二 和谐统一的经济观
三 革命的技术观
四 生态安全的政治观
第四章 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传承与哲学思辨
第一节 古代“天人模式”的绿色智慧
一 “天人模式”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 古代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 老子的“天人交融”思想
四 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第二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绿色价值重构
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绿色批判
一 生态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绿色内核
三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
四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第四节 技术范式演进与文明转型的绿色根基
一 技术范式的转换与文明转型
二 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
三 技术范式转换与绿色发展
第五节 绿色发展中的生产力转向
一 绿色生产力的模式转变
二 绿色生产力的评价转变
三 绿色生产力的功能转变
第五章 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道德重构与人文转型
第一节 发展理念的时代转型
一 绿色系统观
二 绿色价值观
三 绿色生产观
四 绿色消费观
第二节 伦理道德的绿色重构
一 绿色伦理的道德内涵
二 绿色发展下的伦理建设
第三节 人文诉求的全面满足
一 绿色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二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三 绿色发展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 绿色发展的系统特性—包容与和谐的统一
第一节 绿色发展是生态系统性的要求
一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客观性质
二 循环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质
三 生态阙限规律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内核
第二节 绿色发展系统的包容性
一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二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四 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
第三节 绿色制度构建的社会性
一 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 绿色发展制度的社会性
第四节 绿色技术体系的扩张性
一 绿色技术的发展原则
二 绿色技术的扩散性
三 绿色技术的发展意义
第五节 绿色文化模式的和谐性
一 绿色文化的实质
二 绿色文化和谐性的体现
第七章 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中国绿色发展道路
第一节 纲要先行—确立绿色战略机制
第二节 技术支撑—推进绿色技术扩散
一 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
二 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三 促进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
四 完善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制度
五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第三节 政策保障—提供绿色发展制度支持
一 完善绿色法律法规建设
二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
三 加强绿色国际合作
第四节 文化精进—重塑绿色生态道德
一 提高民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
二 培养民众绿色发展的特有情感
三 养成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
四 构建社会绿色文化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绿色政治对人类发展的影响[J]. 王芝茂. 理论界. 2009(10)
[2]浅论绿色经济[J]. 王旭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6)
[3]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考量[J]. 董艾辉. 求索. 2007(10)
[4]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J]. 黄枬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绿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制度[J]. 亢金绒.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6]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 李红卫. 学术论坛. 2007(06)
[7]论和谐理念的内涵及其继承和发展[J]. 王乃明. 攀登. 2007(03)
[8]和谐的哲理[J]. 张井.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6(06)
[9]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 吴宁.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8)
[10]生态经济系统的一种整合评价方法: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J]. 陆宏芳,沈善瑞,陈洁,蓝盛芳. 生态环境. 2005(01)
硕士论文
[1]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 张兴.成都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4578
【文章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市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 主要内容
二、 基本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基本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 本文的基本观点
二、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绿色发展的背景—现代性危机及反思
第一节 生态危机—从生态层面到社会层面
一 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 生态危机的社会影响
三 生态危机的现代性根源
第二节 现代性危机的实践反思—从环保运动到绿党政治
一 环保运动的发展脉络
二 绿党政治的兴起
第三章 绿色发展的思想脉络—从“浅绿色”到“深绿色”
第一节 绿色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模式
第二节 “浅绿色”的发展观念
一 “浅绿色”发展思想的内涵
二 “浅绿色”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影响
第三节 “深绿色”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构成
一 对“浅绿色”思想的批判
二 “深绿色”思想的内涵
第四节 “深绿色”思想的先进性
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二 和谐统一的经济观
三 革命的技术观
四 生态安全的政治观
第四章 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传承与哲学思辨
第一节 古代“天人模式”的绿色智慧
一 “天人模式”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 古代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 老子的“天人交融”思想
四 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第二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绿色价值重构
一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
二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
三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绿色批判
一 生态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绿色内核
三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
四 生态后现代主义的价值观
第四节 技术范式演进与文明转型的绿色根基
一 技术范式的转换与文明转型
二 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
三 技术范式转换与绿色发展
第五节 绿色发展中的生产力转向
一 绿色生产力的模式转变
二 绿色生产力的评价转变
三 绿色生产力的功能转变
第五章 绿色发展的精神内核—道德重构与人文转型
第一节 发展理念的时代转型
一 绿色系统观
二 绿色价值观
三 绿色生产观
四 绿色消费观
第二节 伦理道德的绿色重构
一 绿色伦理的道德内涵
二 绿色发展下的伦理建设
第三节 人文诉求的全面满足
一 绿色发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二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三 绿色发展诉求人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 绿色发展的系统特性—包容与和谐的统一
第一节 绿色发展是生态系统性的要求
一 整体性是生态系统的客观性质
二 循环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质
三 生态阙限规律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内核
第二节 绿色发展系统的包容性
一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二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三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
四 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
第三节 绿色制度构建的社会性
一 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二 绿色发展制度的社会性
第四节 绿色技术体系的扩张性
一 绿色技术的发展原则
二 绿色技术的扩散性
三 绿色技术的发展意义
第五节 绿色文化模式的和谐性
一 绿色文化的实质
二 绿色文化和谐性的体现
第七章 绿色发展的实践指向—中国绿色发展道路
第一节 纲要先行—确立绿色战略机制
第二节 技术支撑—推进绿色技术扩散
一 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中
二 增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三 促进企业同科研机构的绿色科技联合
四 完善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制度
五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突破绿色技术壁垒
第三节 政策保障—提供绿色发展制度支持
一 完善绿色法律法规建设
二 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渠道
三 加强绿色国际合作
第四节 文化精进—重塑绿色生态道德
一 提高民众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水平
二 培养民众绿色发展的特有情感
三 养成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
四 构建社会绿色文化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绿色政治对人类发展的影响[J]. 王芝茂. 理论界. 2009(10)
[2]浅论绿色经济[J]. 王旭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6)
[3]中国生态危机的文化考量[J]. 董艾辉. 求索. 2007(10)
[4]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J]. 黄枬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5]绿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制度[J]. 亢金绒. 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3)
[6]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 李红卫. 学术论坛. 2007(06)
[7]论和谐理念的内涵及其继承和发展[J]. 王乃明. 攀登. 2007(03)
[8]和谐的哲理[J]. 张井.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6(06)
[9]高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J]. 吴宁.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6(08)
[10]生态经济系统的一种整合评价方法: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J]. 陆宏芳,沈善瑞,陈洁,蓝盛芳. 生态环境. 2005(01)
硕士论文
[1]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化转向研究[D]. 张兴.成都理工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64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64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