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1-07-13 08:23
本文提出,近年来出现的研究道家思想与宋明理学之间关系的学术现象,既是拓展宋明理学研究领域的需要,也是深化道家思想研究的需要,是这样两种研究趋势的合流所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虽然这一现象初现端倪,但有其特殊的意义。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两宋时期一些重要理学家为代表,着重对其与道家之间的批判与吸收的双重交往关系进行了具体考察,特别是对其思想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北宋五子”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在批判中予以吸收,而南宋理学家大体上则具有在吸收中进行批判的特点。其所以会有如此变化,是因为北宋理学尚处于创立时期,理学家要么对道家思想在进行激烈批判的同时悄悄地吸收道家思想,要么顺应“三教合流”的趋势,并无顾忌地吸收道家思想,通过批判以确立理学作为儒学道统延续的基本立场,通过吸收来构建理学思想体系。而理学发展到南宋时期已进入其巩固和发展阶段,南宋理学家对其自身学说的信心已建立起来,对道家思想的正面批判就显得不是那么激烈,进而又表现为以同道家思想亲疏远近的关系为尺度来展开内部间的相互驳难,但同时又都根据阐述自身学说的需要来广泛吸收道家思想。所以,无论其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有...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理学与道家关系之研究
二 两宋理学与道家关系之表现
第一部分 “北宋五子”与道家
第一章 “仙风道骨”周敦颐
一 儒道兼宗的人生实践
二 源自道家的“无极”本原
三 “主静"与“守静”
第二章 “道教传人”邵雍
一 安乐人生与哲学探索
二 天地之始的“太极”世界
三 “观物”之乐与“反观”之虚
第三章 “访诸释老”的张载
一 “太虚”无形之气与“太和”整体之境
二 回归天地之本的心性学说
三 《西铭》的道家因素
第四章 “出入老释”的工程
一 自然而然的“天理”
二 “定性”之修与“心斋”、“坐忘”
三 “格物穷理”与“庖丁解牛”
四 程门后学的道家倾向
第二部分 南宋诸儒与道家
第一章 “集大成”的朱熹
一 生活交往与学理批判
二 形上思维的道家特征
三 “格物”与“识道”
四 后学黄震对老庄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 融会儒道的张栻
一 融会老庄道论的“太极”说与“心”说
二 “复其初”与“复归其根”
第三章 兼容老庄的吕祖谦
一 兼容庄学的宇宙观和心性论
二 兼容老学的辨证思维
第四章 象山心学派与道家
一 辨明儒道界限的理论主张
二 “吾心”与“游心”
三 “发明本心”与“灵府”之心
四 阴阳变通观与道家气化论
五 门人杨简思想的庄学色彩
附论 反理学的事功学派与道家
一 陈亮的实学思想与道家的道术理论
二 批判老庄的叶适与老庄思想的联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文编号:3281718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理学与道家关系之研究
二 两宋理学与道家关系之表现
第一部分 “北宋五子”与道家
第一章 “仙风道骨”周敦颐
一 儒道兼宗的人生实践
二 源自道家的“无极”本原
三 “主静"与“守静”
第二章 “道教传人”邵雍
一 安乐人生与哲学探索
二 天地之始的“太极”世界
三 “观物”之乐与“反观”之虚
第三章 “访诸释老”的张载
一 “太虚”无形之气与“太和”整体之境
二 回归天地之本的心性学说
三 《西铭》的道家因素
第四章 “出入老释”的工程
一 自然而然的“天理”
二 “定性”之修与“心斋”、“坐忘”
三 “格物穷理”与“庖丁解牛”
四 程门后学的道家倾向
第二部分 南宋诸儒与道家
第一章 “集大成”的朱熹
一 生活交往与学理批判
二 形上思维的道家特征
三 “格物”与“识道”
四 后学黄震对老庄思想的批判
第二章 融会儒道的张栻
一 融会老庄道论的“太极”说与“心”说
二 “复其初”与“复归其根”
第三章 兼容老庄的吕祖谦
一 兼容庄学的宇宙观和心性论
二 兼容老学的辨证思维
第四章 象山心学派与道家
一 辨明儒道界限的理论主张
二 “吾心”与“游心”
三 “发明本心”与“灵府”之心
四 阴阳变通观与道家气化论
五 门人杨简思想的庄学色彩
附论 反理学的事功学派与道家
一 陈亮的实学思想与道家的道术理论
二 批判老庄的叶适与老庄思想的联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文编号:3281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281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