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述评

发布时间:2021-07-24 09:36
  需求在人类生存、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人类生命要延续,就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补充各种能量,补充生命能量的需求构成了人类最原初的需求;而人的需求亦是一种意识到的欲望、目的、情感等能动的心理机制,它超越生存本能成为制导活动的内驱力。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和为了需求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就此意义而言,需求是人的活动动机和目的的原始依据。换言之,人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源自于内心的意愿和旨趣,表达了主体的一种缺失和等待状态,从应然状态上讲具有最大的真实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导致西方社会结构及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境域中,被欧美“新左派”运动奉为“先知”和“思想守护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以美国社会为实例,将其批判的目光投注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投注于社会现实中人的问题,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1964年《单向度的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思想经过海德格尔、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弗洛伊德的环节...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提出的背景
    1.1 社会历史背景
    1.2 理论渊源
        1.2.1 马克思的“需求异化”观
        1.2.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1.2.3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1.2.4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第二章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基本内涵
    2.1 “虚假需求”概念的内涵
    2.2 人的“真实需求”的涵义及其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丧失
    2.3 “虚假需求”产生的根源及得以实现的条件
    2.4 “虚假需求”的危害
        2.4.1 商品拜物教导致人的灵魂的丧失
        2.4.2 需求的一体化导致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三章 马克思“需求异化”观与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之异
    3.1 时代背景不同
    3.2 对人的需求的本质的理解不同
    3.3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3.4 在“需求异化”或“虚假需求”根源问题上的分歧
    3.5 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不同理解
第四章 对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评价
    4.1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意义
        4.1.1 理论意义
        4.1.2 现实意义
    4.2 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的局限性
        4.2.1 将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对立
        4.2.2 将“虚假需求”的产生归咎于技术进步,并赋予技术以原罪的性质,掩盖了种种社会问题的深刻根源——私有制
        4.2.3 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4.2.4 否定人的需求的社会性,将个人与社会绝对对立起来
        4.2.5 忽视人的需求的历史性,将人的需求永恒化
        4.2.6 需求的区分标准缺乏现实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弗洛伊德式阐释与实践唯物主义阐释——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J]. 张秀琴.  学术界. 2005(06)
[2]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批判[J]. 陈学明,罗富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5)
[3]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文明论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J]. 黄仕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4]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对新批判理论的启示[J]. 陆俊.  浙江学刊. 2004(06)
[5]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吗?——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J]. 姜玉洪.  理论探讨. 2004(06)
[6]马尔库塞与科技-意识形态批判[J]. 秦恒.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07)
[7]充分认识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意义——陈学明教授访谈[J]. 陈学明,罗骞.  学术月刊. 2004(05)
[8]马尔库塞批判社会理论的哲学基础探论[J]. 张和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9]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研究[J]. 王凤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10]反压抑:现代文明发展维度——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解读[J]. 白新欢.  社会科学家. 2003(03)



本文编号:3300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00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4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