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朱舜水儒学对德川光国思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27 07:18

  本文关键词:朱舜水儒学对德川光国思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朱舜水是十七世纪以降的东亚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儒学发展过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只是由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国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他知之甚少。而日本一直没有间断对朱舜水的研究。他们从朱舜水的学艺、哲学思想、乞师活动、人物互动、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吸取营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国内外研究者仅仅是将朱舜水作为研究对象,把朱舜水对德川光国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的著作少之又少。事实上,朱舜水后半生的学术成绩,如果撇开与德川光国的关系是不能成立的;反过来朱舜水对德川光国治国思想、历史观、仪礼观影响之大也是人所共知的,因此将两者作为一体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朱舜水受德川光国邀请至江户后,为向异国弟子们传授儒家学问和中华文化,他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倾其心血与精力,培养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并为日本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才,如安东守约、安积澹泊等,这些人为日本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朱舜水的儒学思想及其对德川光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既对朱舜水的儒学思想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阐发,同时从人物交往及思想交流出发,分析和挖掘朱舜水对德川光国产生的影响,最后以朱舜水、德川光国对日本儒学的贡献为落脚点。使朱舜水对德川光国的思想的影响更清晰的呈现。从而开启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另一扇充满生命力与现场感的视窗,也为我国儒学发展注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广阔的发展可能性。文章通过对《朱舜水集》中收录的朱舜水与德川光国之间往来的书信、笔语的分析,来观察两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互动。主要分为五个章节进行的论述,分别是朱舜水的儒学思想、朱舜水与德川光国、朱舜水儒学对德川光国思想的影响、朱舜水、德川光国与日本儒学。由本文可知,德川光国尊崇儒学,礼聘舜水为“宾师”传授儒学,使儒学在日本呈现了新的发展局面,注入了新的内容。德川光国对儒学的体悟和阐发,给日本精神文化以巨大影响。
【关键词】:朱舜水 儒学思想 德川光国 治国理政 儒家仪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313.3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绪论9-16
  • 第一章 朱舜水的儒学思想16-31
  • 第一节 畸儒朱舜水16-18
  • 第二节 朱舜水儒学思想的特点18-31
  • 一、对理学与心学的批判19-20
  • 二、对浙东学派史学思想的开拓20-23
  • 三、立德施仁—“圣人之大德,莫重于施仁”23-24
  • 四、“学问之道,贵在实行”的实理实行思想24-28
  • 五、大同理想28-31
  • 第二章 朱舜水儒学对德川光国的影响31-48
  • 第一节 朱舜水与德川光国31-36
  • 一、德川时期的日本儒学发展状况31-33
  • 二、德川光国其人33-34
  • 三、朱舜水与德川光国的交往34-36
  • 第二节 朱舜水对德川光国思想的影响36-43
  • 一、朱舜水对德川光国治国思想的影响37-38
  • 二、朱舜水对德川光国的尊王思想的影响38-40
  • 三、兴儒崇德:朱舜水对德川光国神道佛教观的影响40-43
  •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实践:朱舜水对德川光国行儒家仪礼的影响43-48
  • 一、行墓祭礼44-45
  • 二、行释尊礼45-48
  • 第三章 朱舜水、德川光国与日本儒学48-54
  • 第一节 朱舜水是日本变成儒教国民的最大动力48-50
  • 第二节 德川光国之学受自朱舜水,成就明治维新之大业50-54
  • 余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敏洁;;论朱舜水对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影响[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04期

2 胡文新,雷新时;朱舜水与明治维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S1期

3 赵建民;朱舜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浙江学刊;2001年02期

4 吕玉新;;尊王敬幕:朱舜水、德川光国之水户学——从体制上倡虚君理论的儒学先声[J];政治思想史;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宫倩;生存于中日夹缝中的人—朱舜水[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朱舜水儒学对德川光国思想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0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9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