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乐”的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13:20
“乐”观念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是构成世界文明的中流砥柱。时至今日,“乐”观念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对整个人类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先秦儒家“乐”观念做深入研究,试图厘清这一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理论得失,为当前中国的伦理研究和道德建设尽绵薄之力。本文结合史料,运用逻辑与历史统一、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考察了先秦儒家关于“乐”的观念。首先,先秦儒家“乐”观念滥觞于远古尧舜时代,后经孔子修订得以形成,并最终由孟子和荀子加以发展、完善。“乐”观念蕴藏三重内涵,它不仅包含幸福快乐之“乐”、喜怒哀乐之“乐”,也包含音乐教化之“乐”。它在整个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既是传统乐伦理思想的精髓,又是中华民族快乐价值取向的代表。其次,通过对先秦儒家“乐”观念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的梳理,归纳总结出“乐”观念的三个特征,即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及道德境界。然后分别将儒家与道家、儒家与佛家的“乐”观念作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三者比较的意义,进而阐明儒家“乐”观念的优缺点及历史影响。最后,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对儒家“乐”观念进行扬弃,具体阐述了儒家“乐”观念与当代人格理想、政治...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先秦儒家“乐”观念概述
2.1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1.1 儒家“乐”观念的起源
2.1.2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
2.1.3 儒家“乐”观念的发展
2.2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涵
2.2.1 幸福快乐之“乐”
2.2.2 音乐教化之“乐”
2.2.3 喜怒哀乐之“乐”
2.3 先秦儒家“乐”观念在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地位
2.3.1 儒家“乐”观念是中国传统乐伦理思想的精髓
2.3.2 儒家“乐”观念是中华民族快乐价值取向的代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先秦儒家“乐”观念评析
3.1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思想特征
3.1.1 道德情感
3.1.2 道德体验
3.1.3 道德境界
3.2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道家、佛家“乐”观念之比较
3.2.1 儒家与道家“乐”观念的异同
3.2.2 儒家与佛家“乐”观念的异同
3.2.3 儒家与道家、佛家“乐”观念比较的意义
3.3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成就、缺陷和影响
3.3.1 儒家“乐”观念的成就
3.3.2 儒家“乐”观念的缺陷
3.3.3 儒家“乐”观念的历史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当代价值
4.1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当代社会理想的建构
4.1.1 儒家“乐”观念与当代人格理想建构
4.1.2 儒家“乐”观念与当代政治理想建构
4.1.3 儒家“乐”观念与当代道德理想建构
4.2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当前伦理道德的建设
4.2.1 儒家“乐”观念与当前生命伦理建设
4.2.2 儒家“乐”观念与当前政治伦理建设
4.2.3 儒家“乐”观念与当前幸福伦理建设
4.3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4.3.1 儒家“乐”观念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4.3.2 儒家“乐”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4.3.3 儒家“乐”观念与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J]. 张方玉. 齐鲁学刊. 2014(04)
[2]论孟子德性幸福的理想境界[J]. 张方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3]论《孟子》中的“乐”思想[J]. 戴茂堂,朱运海. 伦理学研究. 2013(03)
[4]释《论语》的君子之“乐”[J]. 李娜. 河北学刊. 2012(06)
[5]孟子论“乐”[J]. 崔雪茹,周国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6]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1997)[J]. 李泽厚. 华文文学. 2010(05)
[7]《净土决疑论》讲记(四)[J]. 释印光,释传印. 法音. 2010(07)
[8]“孔颜之乐”辨说[J]. 李煌明,李保才. 求索. 2007(10)
[9]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的研究[J]. 李翎. 法音. 2004(08)
[10]孟子之乐的层级性质及其意义[J]. 杨泽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 张晓明.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孔子的快乐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D]. 鑫宇.华北电力大学 2013
[2]荣啓期、曾子、孟子“三乐”思想的美学阐释[D]. 杨军.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论《论语》之乐及其实现方法[D]. 胡飞.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D]. 何关芳.中国政法大学 2009
[5]孟子之“乐”研究[D]. 牛俊平.云南师范大学 2007
[6]论“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D]. 王南萍.广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1478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先秦儒家“乐”观念概述
2.1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1.1 儒家“乐”观念的起源
2.1.2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
2.1.3 儒家“乐”观念的发展
2.2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涵
2.2.1 幸福快乐之“乐”
2.2.2 音乐教化之“乐”
2.2.3 喜怒哀乐之“乐”
2.3 先秦儒家“乐”观念在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地位
2.3.1 儒家“乐”观念是中国传统乐伦理思想的精髓
2.3.2 儒家“乐”观念是中华民族快乐价值取向的代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先秦儒家“乐”观念评析
3.1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思想特征
3.1.1 道德情感
3.1.2 道德体验
3.1.3 道德境界
3.2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道家、佛家“乐”观念之比较
3.2.1 儒家与道家“乐”观念的异同
3.2.2 儒家与佛家“乐”观念的异同
3.2.3 儒家与道家、佛家“乐”观念比较的意义
3.3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成就、缺陷和影响
3.3.1 儒家“乐”观念的成就
3.3.2 儒家“乐”观念的缺陷
3.3.3 儒家“乐”观念的历史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先秦儒家“乐”观念的当代价值
4.1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当代社会理想的建构
4.1.1 儒家“乐”观念与当代人格理想建构
4.1.2 儒家“乐”观念与当代政治理想建构
4.1.3 儒家“乐”观念与当代道德理想建构
4.2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当前伦理道德的建设
4.2.1 儒家“乐”观念与当前生命伦理建设
4.2.2 儒家“乐”观念与当前政治伦理建设
4.2.3 儒家“乐”观念与当前幸福伦理建设
4.3 先秦儒家“乐”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4.3.1 儒家“乐”观念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4.3.2 儒家“乐”观念与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4.3.3 儒家“乐”观念与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之乐”——孟子幸福观的四重向度[J]. 张方玉. 齐鲁学刊. 2014(04)
[2]论孟子德性幸福的理想境界[J]. 张方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6)
[3]论《孟子》中的“乐”思想[J]. 戴茂堂,朱运海. 伦理学研究. 2013(03)
[4]释《论语》的君子之“乐”[J]. 李娜. 河北学刊. 2012(06)
[5]孟子论“乐”[J]. 崔雪茹,周国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
[6]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1997)[J]. 李泽厚. 华文文学. 2010(05)
[7]《净土决疑论》讲记(四)[J]. 释印光,释传印. 法音. 2010(07)
[8]“孔颜之乐”辨说[J]. 李煌明,李保才. 求索. 2007(10)
[9]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的研究[J]. 李翎. 法音. 2004(08)
[10]孟子之乐的层级性质及其意义[J]. 杨泽波.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 张晓明.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孔子的快乐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D]. 鑫宇.华北电力大学 2013
[2]荣啓期、曾子、孟子“三乐”思想的美学阐释[D]. 杨军.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论《论语》之乐及其实现方法[D]. 胡飞.华东师范大学 2009
[4]论先秦儒家“乐”的思想之政治意义[D]. 何关芳.中国政法大学 2009
[5]孟子之“乐”研究[D]. 牛俊平.云南师范大学 2007
[6]论“孔颜乐处”的精神境界[D]. 王南萍.广西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11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