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17:57
本文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批判的视域内,将人们熟知而非真知的日常思维纳入研究视野,系统地考察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和生成机制,并结合现代性问题和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反思中国的现代化与日常思维的变革,试图建构起适合中国日常思维的批判和重建模式,从而促进人自身的现代化。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方法,以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的划分为理论前提,建构起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其中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或常识图式,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或礼俗性图式是论文的立根之基,也是日常思维生成机制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分别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层面探寻出日常思维的四条生成途径。主要理论观点是:从历时态来看,原始思维和日常思维之间具有先后相继的直接的内在契合性,虽然原始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原始思维并没有因为原始社会的解体而消亡,它的许多规定性经过漫长农业文明仍以特殊的方式沉淀在日常思维中。从共时态来看,经验活动的图式化,日常交往活动的类型化,非日常思维的常识化,分别构成日常思维三条现实的生成途径。论文最后探讨中国的日常思维转型与重建问题,正是以这三条现实的生成途径为切入点展开的。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理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思维与日常思维
第一节 思维范畴的界定
一、思维的生理机制
二、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
三、哲学对思维的阐释
四、思维科学对思维的界定
第二节 思维的分类
一、对思维分类的既有研究
二、日常生活与日常思维
第三节 日常思维的一般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
第一节 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
一、重复性
二、自发性
三、实用性
第二节 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
一、礼俗性
二、不平等性
三、情感性
第三节 日常思维的方法图式
一、模仿
二、类比
三、隐喻
四、直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态的日常思维生成机制
第一节 原始的日常生活世界
一、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的历史演进
二、原始的日常生产实践
三、原始的日常交往活动
第二节 原始思维的物化形态
一、巫术
二、原始宗教
三、图腾崇拜
四、神话
第三节 原始思维与日常思维
一、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定性
二、历史的积淀:从原始思维到日常思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时态的日常思维生成机制
第一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一:经验活动的图式化
一、人类实践与经验思维
二、日常经验思维的生成途径
第二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二:日常交往活动的类型化
一、主体间性与日常交往
二、习俗性思维类型
三、情感性思维类型
第三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三:非日常思维的常识化
一、非日常思维的生成与空前发达
二、非日常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双向互动
三、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的转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常思维与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与思维的反思性
一、现代性的含义
二、现代性的思维机制
三、现代性对日常思维的改造
第二节 日常思维转型的双重性
一、日常思维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性
二、日常思维现代转型的双重后果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转型与日常思维变革
一、中国传统日常思维的超稳定性
二、现代性与日常思维转型
三、中国日常思维的转型与重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类比和隐喻[J]. 马玉蕾,房红梅. 外语学刊. 2005(05)
[2]认知研究厚积薄发[J].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4)
[3]从反映走向与创构、应对的结合——对人类思维概念和分类的当代思考[J]. 马正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2(01)
[4]思维是什么[J]. 田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5]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J]. 钱学森. 自然杂志. 1981(01)
本文编号:3311860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理路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思维与日常思维
第一节 思维范畴的界定
一、思维的生理机制
二、心理学对思维的研究
三、哲学对思维的阐释
四、思维科学对思维的界定
第二节 思维的分类
一、对思维分类的既有研究
二、日常生活与日常思维
第三节 日常思维的一般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日常思维的基本图式
第一节 日常思维的经验图式
一、重复性
二、自发性
三、实用性
第二节 日常思维的习俗性图式
一、礼俗性
二、不平等性
三、情感性
第三节 日常思维的方法图式
一、模仿
二、类比
三、隐喻
四、直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态的日常思维生成机制
第一节 原始的日常生活世界
一、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维的历史演进
二、原始的日常生产实践
三、原始的日常交往活动
第二节 原始思维的物化形态
一、巫术
二、原始宗教
三、图腾崇拜
四、神话
第三节 原始思维与日常思维
一、原始思维的基本规定性
二、历史的积淀:从原始思维到日常思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时态的日常思维生成机制
第一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一:经验活动的图式化
一、人类实践与经验思维
二、日常经验思维的生成途径
第二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二:日常交往活动的类型化
一、主体间性与日常交往
二、习俗性思维类型
三、情感性思维类型
第三节 共时态生成途径之三:非日常思维的常识化
一、非日常思维的生成与空前发达
二、非日常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双向互动
三、非日常思维向日常思维的转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常思维与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与思维的反思性
一、现代性的含义
二、现代性的思维机制
三、现代性对日常思维的改造
第二节 日常思维转型的双重性
一、日常思维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性
二、日常思维现代转型的双重后果
第三节 中国的文化转型与日常思维变革
一、中国传统日常思维的超稳定性
二、现代性与日常思维转型
三、中国日常思维的转型与重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类比和隐喻[J]. 马玉蕾,房红梅. 外语学刊. 2005(05)
[2]认知研究厚积薄发[J].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 2005(04)
[3]从反映走向与创构、应对的结合——对人类思维概念和分类的当代思考[J]. 马正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2(01)
[4]思维是什么[J]. 田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5]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J]. 钱学森. 自然杂志. 1981(01)
本文编号:3311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1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