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 ——《中庸》的君子论
发布时间:2021-07-30 18:10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真正内核是儒家哲学,而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它的中庸思想。中庸成就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今天我们却坚定地拒绝着中庸。中庸往往被人们误解为保守主义、折中主义,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中庸精神。那么真正的中庸精神是什么呢?它并不意味着封闭,相反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开放的精神;它执行的也不是好好主义的路线,相反它在任何时刻都坚持着真理,坚持着道,不与恶妥协。这种真正的儒家精髓即中庸精神。它作为一种至德被内化到君子身上,君子遂成为承担这种中庸之道的载体;君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庸之道,君子也就成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那么成就君子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文从传统中庸思想与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与特点出发,并结合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二者进行历史价值评估。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主要是以《中庸》篇为基础,通过分析君子慎独、君子时中、君子之诚等概念,揭示中庸思想在成就君子人格中的作用以及中庸所蕴涵的积极意义,以期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宝贵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论中庸
一 中庸之探源
1 中字探源
2 庸字探源
二 中庸思想之定型
1 《论语》:中与庸的联姻
2 《中庸》:中庸的提升
三 中庸之继承
1 汉代与实践
2 两宋与"道统"
四 中庸之真精神
1 中与道
2 中庸之真精神
第二章:论君子
一 君子人格的挺立
二 孔子奠定了君子人格的基调
第三章 《中庸》:"君子依乎中庸"
一 "君子慎其独也"
1 忧患意识
2 "君子慎其独也"
3 《中庸》篇充满了忧患意识
二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1 执两用中
2 "君子而时中"
三 "君子诚之为贵"
1 "诚者,天之道也。"
2 "诚之者,人之道也"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庸》新诠[J]. 胡治洪. 齐鲁学刊. 2007(04)
[2]中庸:一种古典的政治哲学精神——孔子政治哲学的精神追求[J]. 马云志. 孔子研究. 2006(04)
[3]重读《中庸》——关于性情道诚和中节诸问题的若干思考[J]. 马育良. 伦理学研究. 2005(05)
[4]中西早期的“适度”思想及适用范围的扩展——从人间伦理到生态伦理[J]. 王中江. 孔子研究. 2005(03)
[5]王船山的《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思想[J]. 陈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6)
[6]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 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陈健民,杨中芳,赵志裕,伊莎白. 社会学研究. 2001(02)
[7]孔子“中庸”考释[J]. 杨福泉. 淮阴师专学报. 1995(02)
[8]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J]. 冯天瑜. 历史研究. 1994(02)
博士论文
[1]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 郑熊.西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顺天应时之道[D]. 徐强.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187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论中庸
一 中庸之探源
1 中字探源
2 庸字探源
二 中庸思想之定型
1 《论语》:中与庸的联姻
2 《中庸》:中庸的提升
三 中庸之继承
1 汉代与实践
2 两宋与"道统"
四 中庸之真精神
1 中与道
2 中庸之真精神
第二章:论君子
一 君子人格的挺立
二 孔子奠定了君子人格的基调
第三章 《中庸》:"君子依乎中庸"
一 "君子慎其独也"
1 忧患意识
2 "君子慎其独也"
3 《中庸》篇充满了忧患意识
二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1 执两用中
2 "君子而时中"
三 "君子诚之为贵"
1 "诚者,天之道也。"
2 "诚之者,人之道也"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庸》新诠[J]. 胡治洪. 齐鲁学刊. 2007(04)
[2]中庸:一种古典的政治哲学精神——孔子政治哲学的精神追求[J]. 马云志. 孔子研究. 2006(04)
[3]重读《中庸》——关于性情道诚和中节诸问题的若干思考[J]. 马育良. 伦理学研究. 2005(05)
[4]中西早期的“适度”思想及适用范围的扩展——从人间伦理到生态伦理[J]. 王中江. 孔子研究. 2005(03)
[5]王船山的《中庸》首章诠释及其思想[J]. 陈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06)
[6]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 张德胜,金耀基,陈海文,陈健民,杨中芳,赵志裕,伊莎白. 社会学研究. 2001(02)
[7]孔子“中庸”考释[J]. 杨福泉. 淮阴师专学报. 1995(02)
[8]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J]. 冯天瑜. 历史研究. 1994(02)
博士论文
[1]宋儒对《中庸》的研究[D]. 郑熊.西北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顺天应时之道[D]. 徐强.山东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1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11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