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淳思想中的“心学”倾向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30 18:29
陈淳是朱子的重要弟子,在思想上以朱子学为宗旨。他在晚年极力排斥“心学”,导致其一生给人留下了具有强烈“门户之见”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个批评“心学”为“吾道之贼”的人,在某些方面却表现出“心学”的倾向。本文以“心”为着眼点,考察陈淳思想中的“心学”倾向,并尝试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陈淳的生平。陈淳品性恬淡,平生多以居村训童为主;两次亲炙朱门,虽时间都不长,但对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在思想上,他一生凡历三变,但始终以朱子学为其学问的宗旨,其中排斥“心学”的“门户之见”只是他晚年的表现,仅是他思想历程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第二部分论述陈淳思想中关于心的认识。从心与理的关系、心的认识能力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心和性情的关系、心的修养工夫等五个方面对陈淳思想中的“心”进行梳理。陈淳对于心的认识大体和朱子一样,但也存在差别,如陈淳比心为物、认为理气共同形成心的作用、因出发点不同而形成道心人心之别等。在此过程中,笔者尝试对陈淳的一些命题作出分析,对学者的一些论断进行探讨,如心之能动性问题、认识真理之路线问题等,并从中判断出陈淳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心学”——内圣的倾向。第...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陈淳之生平
第一节 朱子时代的陈淳
第二节 后朱子时代的陈淳
第二章 “心之诸说”
第一节 “理具于心”
第二节 “心”之功能
一、知觉心
(一) “心至灵至妙”
(二) 道心、人心
(三) 对“作用是性”之否定
二、主宰心
(一) “心者,一身之主宰也”
(二) “心主性情”
第三节 心之体用
一、“心统(兼)性情”
二、心的本体与妙用
第四节 心上工夫——主敬
第三章 “心学”倾向原因试析
第一节 朱子思想中的“心学”资源
第二节 朱子学之发展趋势
第三节 早年为学方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理学与心学之间徘徊——浅析陈淳心性论思想的一大特征[J]. 傅小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陈淳哲学知行论研究[J]. 张加才. 兰州大学学报. 2004(04)
[3]关于北溪生平研究的几个问题[J].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02)
[4]北溪理学本体论思想探微[J].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02)
[5]陈淳早期思想进路之检讨[J].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0(02)
[6]《北溪字义》版本新考[J]. 张加才. 中国哲学史. 1998(02)
[7]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J]. 蒙培元.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0(06)
[8]朱熹高徒——陈淳的哲学思想[J]. 高令印,陈其芳.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5(03)
硕士论文
[1]陈淳理学思想研究[D]. 李玉峰.河南大学 2008
[2]陈淳哲学思想研究[D]. 朱理鸿.湘潭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11904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陈淳之生平
第一节 朱子时代的陈淳
第二节 后朱子时代的陈淳
第二章 “心之诸说”
第一节 “理具于心”
第二节 “心”之功能
一、知觉心
(一) “心至灵至妙”
(二) 道心、人心
(三) 对“作用是性”之否定
二、主宰心
(一) “心者,一身之主宰也”
(二) “心主性情”
第三节 心之体用
一、“心统(兼)性情”
二、心的本体与妙用
第四节 心上工夫——主敬
第三章 “心学”倾向原因试析
第一节 朱子思想中的“心学”资源
第二节 朱子学之发展趋势
第三节 早年为学方式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在理学与心学之间徘徊——浅析陈淳心性论思想的一大特征[J]. 傅小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陈淳哲学知行论研究[J]. 张加才. 兰州大学学报. 2004(04)
[3]关于北溪生平研究的几个问题[J].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02)
[4]北溪理学本体论思想探微[J].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02)
[5]陈淳早期思想进路之检讨[J]. 张加才.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0(02)
[6]《北溪字义》版本新考[J]. 张加才. 中国哲学史. 1998(02)
[7]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J]. 蒙培元.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90(06)
[8]朱熹高徒——陈淳的哲学思想[J]. 高令印,陈其芳.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5(03)
硕士论文
[1]陈淳理学思想研究[D]. 李玉峰.河南大学 2008
[2]陈淳哲学思想研究[D]. 朱理鸿.湘潭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11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1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