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正蒙》天人逻辑理路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31 14:25
张载是关学的开创者,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在理学中,其体系之大,意蕴之深,造道之勇,恐怕也只有朱子可与之并提。本文主要是从张子的《正蒙》入手来研究其天人关系,并从其太和论思想出发,沿着由太极立人极,由所以然之故到所应然之则的逻辑理路,来理解张子的天人关系理论,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天及人,再由人反溯与天。首先对天道进行规定和确立,并对太和、太极、太虚与气的关系进行厘定;其次便是沟通天人之际,即对性、诚、太虚与气的关系进行论证说明,也就是要确定天人相参的路径和方法;最后是对人道进行确定,对人道确定的同时也是对社会价值领域进行说明,并且着重说明了张子“民胞物与”的思想,并将《西铭》置于张载天人体系的逻辑归宿点的位置,进而论述了张载的“民胞物与”的大同社会对于当下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从而完成对张子天人关系理论的完整性把握。本文主要由三个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太和世界进行探讨,也即是对天人逻辑理路中“天”进行逻辑把握;第二部分是对“天人之际”的探讨,也即理清张载关于人道本于天道的逻辑说明以及对其中的关键逻辑环节进行解析;第三部分是对人的讨论,也即是对张载天人关系问题的逻辑重点进行探讨,以...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对天的理论定位——为天地立心
1.1 天道的逻辑理路
1.2 《正蒙》的逻辑起点——太和
1.3 太虚与气
1.3.1 何为“太虚”
1.3.2 张子对气的衷爱
1.3.3 虚气相即
1.4 “天道”与“神化”
2 沟通天人之际
2.1 对人的内在规定——人道的确立
2.2 对人道的确立何以成为可能的追问——对天人通性的把握
2.3 知人性达天道的途径——对诚的继承性发展
2.4 “性”“诚”相济——“天”“人”双向贯通
3 为生民立命
3.1 人道的终极关怀
3.2 对人性的区分
3.3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的认识论思想
3.4 对人极的道德规定——《西铭》
3.4.1 西铭的社会图式
3.4.2 《西铭》的基本结构
3.4.3 《西铭》的逻辑归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载“和”哲学论纲[J]. 韩星.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1)
[2]“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9(05)
[3]“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J]. 张践. 理论学刊. 2009(03)
[4]张载、王夫之的“保合太和”说议[J]. 向世陵. 中国哲学史. 2008(02)
[5]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4(12)
[6]王夫之太和观念中的诚与变合[J]. 张学智.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1)
[7]张载太虚三解[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2002(06)
[8]张载虚气观解读[J]. 丁为祥. 中国哲学史. 2001(02)
[9]《易传》太和观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意义[J]. 罗移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J].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本文编号:3313630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对天的理论定位——为天地立心
1.1 天道的逻辑理路
1.2 《正蒙》的逻辑起点——太和
1.3 太虚与气
1.3.1 何为“太虚”
1.3.2 张子对气的衷爱
1.3.3 虚气相即
1.4 “天道”与“神化”
2 沟通天人之际
2.1 对人的内在规定——人道的确立
2.2 对人道的确立何以成为可能的追问——对天人通性的把握
2.3 知人性达天道的途径——对诚的继承性发展
2.4 “性”“诚”相济——“天”“人”双向贯通
3 为生民立命
3.1 人道的终极关怀
3.2 对人性的区分
3.3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的认识论思想
3.4 对人极的道德规定——《西铭》
3.4.1 西铭的社会图式
3.4.2 《西铭》的基本结构
3.4.3 《西铭》的逻辑归宿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张载“和”哲学论纲[J]. 韩星.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1)
[2]“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9(05)
[3]“太和即道”——张载和谐社会思想研究[J]. 张践. 理论学刊. 2009(03)
[4]张载、王夫之的“保合太和”说议[J]. 向世陵. 中国哲学史. 2008(02)
[5]20世纪张载哲学研究的主要趋向反思[J]. 林乐昌. 哲学研究. 2004(12)
[6]王夫之太和观念中的诚与变合[J]. 张学智. 中华文化论坛. 2004(01)
[7]张载太虚三解[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2002(06)
[8]张载虚气观解读[J]. 丁为祥. 中国哲学史. 2001(02)
[9]《易传》太和观的历史积淀与现代意义[J]. 罗移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6)
[10]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J].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2)
本文编号:3313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1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