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 ——许茨《社会实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13:51
许茨是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他的理论研究处于现象学哲学和社会学的接合部,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他的哲学体现出独特的理论特色。许茨继承了胡塞尔的哲学理想,即力图为各门科学寻找真正和最终的意义基础。但他并没有亦步亦趋地追随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道路,而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的考察和研究,开创了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理论。本论文从对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背景的考察出发,对许茨对生活世界的特征及结构分析、对主体问性理论的发展、对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阐释、以及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独特视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进而在对许茨与胡塞尔、哈贝马斯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展开对许茨的评价。笔者认为,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常识世界的各种预设前提、结构和哲学涵义的深刻洞见,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界,同时也对现代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他强调不应以知觉,而应以行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也为社会科学方法沦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从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上看,许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同...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导言 现代哲学的转向与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一、现代哲学的转向及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思想背景
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章 许茨对生活世界结构的分析
1.1 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形成
1.2 “自然态度”与“生活世界”
1.3 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1.4 社会世界的结构分析
第2章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
2.1 对前人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
2.2 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本质
2.3 个体如何理解他人的自我
2.4 对许茨主体间性理论的评价
第3章 许茨对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的阐释
3.1 现有的知识储备的结构
3.2 类型与关联
3.3 知识的社会分配
3.4 许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新探索
第4章 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
4.1 许茨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
4.2 许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观的比较
第5章 对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评价
5.1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5.2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意义
5.3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局限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说开去[J]. 霍桂桓. 求是学刊. 2003(06)
[2]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J]. 雷鸣.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2)
[3]生活世界的现实及其价值维度[J]. 尹树广. 哲学研究. 2003(01)
[4]也谈马克思的“生活世界”[J]. 李龑君. 哲学动态. 2002(06)
[5]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J]. 衣俊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6]交往实践观研究:对话历程与未来走向[J]. 任平. 求是学刊. 2000(03)
[7]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J]. 李德顺. 哲学动态. 2000(02)
[8]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任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1)
[9]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 杨耕,张立波. 哲学研究. 1998(09)
[10]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 艾四林. 求是学刊. 1995(05)
本文编号:3323865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2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导言 现代哲学的转向与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一、现代哲学的转向及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思想背景
二、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1章 许茨对生活世界结构的分析
1.1 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形成
1.2 “自然态度”与“生活世界”
1.3 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1.4 社会世界的结构分析
第2章 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
2.1 对前人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
2.2 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本质
2.3 个体如何理解他人的自我
2.4 对许茨主体间性理论的评价
第3章 许茨对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的阐释
3.1 现有的知识储备的结构
3.2 类型与关联
3.3 知识的社会分配
3.4 许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新探索
第4章 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研究
4.1 许茨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
4.2 许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世界观的比较
第5章 对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评价
5.1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5.2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意义
5.3 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局限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文化哲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倾向和特征说开去[J]. 霍桂桓. 求是学刊. 2003(06)
[2]回到生活世界,回到人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J]. 雷鸣. 湖南社会科学. 2003(02)
[3]生活世界的现实及其价值维度[J]. 尹树广. 哲学研究. 2003(01)
[4]也谈马克思的“生活世界”[J]. 李龑君. 哲学动态. 2002(06)
[5]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J]. 衣俊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6]交往实践观研究:对话历程与未来走向[J]. 任平. 求是学刊. 2000(03)
[7]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J]. 李德顺. 哲学动态. 2000(02)
[8]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任平. 中国社会科学. 1999(01)
[9]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J]. 杨耕,张立波. 哲学研究. 1998(09)
[10]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J]. 艾四林. 求是学刊. 1995(05)
本文编号:33238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2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