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发布时间:2017-04-29 12:01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一个哲学观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但当代仍有部分学界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解读、庸俗化处理。其症结在于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因此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十分必要。首先,从哲学史的角度入手,明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各自的内涵、流变以及内在矛盾。科学主义重视科学的作用,人文主义倡导人的力量,相悖的主旨必然引发二者间的纷争,但分久必合,科学性和价值性内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二者本然一体。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分条缕析: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出发,追溯其源泉,并从学科、自然科学、理论合理性三个角度上理解科学性,最后从历史性、实践性、实证性三个层面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提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诉求具有现实性意义,意识形态性、阶级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体现,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在当今社会的指导意义。最后,考虑科学性和价值性融合之可能性。罗素、格里芬、普利高津等著名学者的理论提供了关于这一论题的有益启示。科学性与价值性在实践过程的相互融通并保持张力关系,亦明示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本文将采用文献精读法、比较研究法、辩证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研究方法。科学性和价值性共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持久的历史作用,提供了根本推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性 价值性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0-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4-16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14-15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15-16
- 第2章 哲学史上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16-25
- 2.1 哲学的科学主义流派16-18
- 2.1.1 科学主义内涵16-17
- 2.1.2 科学主义流变17
- 2.1.3 科学主义的悖谬性17-18
- 2.2 哲学的人文主义流派18-22
- 2.2.1 何谓人文主义18-19
- 2.2.2 人文主义嬗变19-21
- 2.2.3 人文主义的内在困境21-22
- 2.3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纷争22-23
- 2.3.1 纷争焦点和实质22
- 2.3.2 纷争张力22-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维度25-34
-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源泉25-27
- 3.1.1 古代自然哲学传统25
- 3.1.2 近代自然科学成就25-26
- 3.1.3 超越思辨哲学的内在需求26-27
-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指称27-30
- 3.2.1 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27-28
- 3.2.2 学科意义上的科学性28-29
- 3.2.3 理论合理性意义上的科学性29-30
- 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30-32
- 3.3.1 历史性思维30-31
- 3.3.2 实践性思维31
- 3.3.3 实证性思维31-32
- 3.4 本章小结32-34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维度34-42
- 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诉求34-36
- 4.1.1 自由的价值原点34
- 4.1.2 解放的价值指向34-35
- 4.1.3 全面发展的理想35-36
-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性体现36-39
- 4.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36-37
- 4.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37-38
- 4.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38-39
- 4.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性的当代意蕴39-41
- 4.3.1 面向社会的公平正义39-40
- 4.3.2 面向生活的伦理取向40
- 4.3.3 面向自我的本体安全40-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与价值性的交融42-49
- 5.1 融合何以可能42-44
- 5.1.1 罗素:在科学与价值之间42-43
- 5.1.2 格里芬:返魅的科学世界观43
- 5.1.3 普利高津:可确定的概率世界43-44
-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合法性44-48
- 5.2.1 打通科学与价值的壁垒44-46
- 5.2.2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46-47
- 5.2.3 保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张力关系47-48
- 5.3 本章小结48-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4-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月刚;;赖欣巴哈的知识观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08期
2 吴建国;郭晓磊;;从科学路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04期
3 凤启龙;刘t熃,
本文编号:334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