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先秦儒家礼育与现代德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6 15:32
  中国自古就被视为礼仪文明之邦,礼乐文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区别于异域文化的根本标志,礼治模式是华夏传统对人类文明贡献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发展之道。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浸润于文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礼将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制度规范和精神心态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本特征。 在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中,他们都认识到了礼对国家的重要作用,礼是国家的治国原则和纲领,“国无礼则不正”,“国无礼则不宁”,因此必须治国以礼,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了礼在个体道德领域的重要作用,“人无礼则不生”,“人无礼而不立”,礼不但规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成为个体言行的准则和规范。依据礼是否是人生而有之,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不管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他们都认为本性须修——以礼修身成为儒家的传统,这种以礼修身的过程也是礼育的过程。 儒家礼育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礼制、礼仪、礼义为主要内容,是关于礼的制度、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一种思想教育体系。它在内容上涵盖了德育,较德育宽泛。儒家礼育对我国传统礼文化的形成和...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的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创新点
第2章 先秦儒家礼学的发展与流变
    2.1 历史背景简介
    2.2 孔子的礼学思想
        2.2.1 礼是治国安民的基本制度
        2.2.2 礼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基准
        2.2.3 礼由仁出,仁由礼成
    2.3 孟子的礼学思想
        2.3.1 礼是人禽分际
        2.3.2 礼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特征
    2.4 荀子的礼学思想
        2.4.1 礼是维系社会秩序、治理国家的准则
        2.4.2 礼是个人修身立世的根本
        2.4.3 礼是人之为人的外在特征
第3章 先秦儒家礼育与德育
    3.1 礼与德的关系
        3.1.1 礼的涵义
        3.1.2 德的涵义
        3.1.3 礼与德的关系
    3.2 儒家的礼育思想
        3.2.1 儒家礼育思想的涵义
        3.2.2 儒家礼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2.3 儒家礼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3.2.4 儒家礼育与德育之比较
第4章 先秦儒家礼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4.1 批判的继承先秦儒家礼育思想
    4.2 儒家礼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4.2.1 建立新型的礼育体系适合我国国情
        4.2.2 建立新型的礼育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4.2.3 建立新型的礼育体系能够维护进社会的稳定和有序
    4.3 建立以“以礼育人”为主要实现途径的德育培养方式
        4.3.1 识礼明礼—认识规条
        4.3.2 明礼行礼—践行规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J]. 徐克谦.  学习论坛. 2005(04)
[2]实施"以礼育人"特色学校建设的有效策略初探[J]. 付华.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12)
[3]孔子“礼”“命”“仁”概念及其意义[J]. 李文义.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4]孟子论礼的本质[J]. 梅珍生.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4(03)
[5]荀子“学至乎礼而止”的道德教化决策论[J]. 许建良.  前沿. 2004(06)
[6]从《左传》看中国古代“礼”的演变[J]. 谢志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04(03)
[7]儒家礼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 赖换初.  求索. 2004(02)
[8]谈儒家伦理学说与周礼[J]. 刘翠萍.  榆林学院学报. 2003(04)
[9]孔子对周礼的超越[J]. 高恒天,陈迎年.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5)
[10]“礼”与创造性的道德教育[J]. 陈永明.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03)



本文编号:3364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64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e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