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中的孟子人伦思想
发布时间:2021-08-31 05:59
先秦之际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模式,先秦之际产生的诸子百家的理论范式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家思考的模式,史学家称这一(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为“轴心时代”。先秦之际的社会变革,遍及社会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伴随着社会变革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面对此一“失范”状况,孔子应运而生,重新思考周文——传统的礼乐制度的意义和价值,创造性地提出“仁”的概念,并通过“仁”上达“天道”,奠定了“道”的模式。孟子继承孔子之道,积极寻求“仁义”的合理性,提出“四端之心”,认为“心”是“仁义礼智”的根据,以此提出“人性本善”的命题,进而推演出“尽心知性以知天”,构造了一套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孟子认为只有孔子之道才能代表常道,认为天下大乱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统治者遵从了其他诸子的观点,孟子基于此批判当时的显学——杨朱和墨翟之学。孟子认为,人伦是常道的现实性体现,具有动态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的特点,符合“内在而超越”之道。在孟子看来,人伦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并构成二者道德规范的基础。孟子从人之所以为人的角度来看人,认为个体必须兼...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二、孟子思想的缘起
(一) 礼崩乐坏:失范社会的到来
(二) 道统论:儒家思想的主体与建立
(三) 孟子对孔子之道的继承
三、心性为仁:人伦思想展开的根基
(一) 仁义内在于心
(二) 人性本善
(三) 心、性、天的一致性
(四) 孟子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四、人伦:道德规范实践之情境
(一) 人伦:常道的体现
(二) 人伦的特点
(三) 士人:人伦善道实现之载体
五、人伦的实现:仁政与孝道
(一) 仁政的含义
(二) 仁政的特点
(三) 孝道: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
(四) 孝道与仁政的一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践智慧[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2]十年来孟子研究综述[J]. 万光军. 人文世界. 2009(00)
[3]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J]. 黄俊杰. 文史哲. 2006(05)
[4]关于“第三条道路[J]. 韩相震(HANSangJin),郑杭生,黄平,苏国勋,吴维,陈志刚. 社会学研究. 2004(03)
[5]孟子经权思想探微[J]. 杨泽波. 学术论坛. 1997(06)
本文编号:3374338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二、孟子思想的缘起
(一) 礼崩乐坏:失范社会的到来
(二) 道统论:儒家思想的主体与建立
(三) 孟子对孔子之道的继承
三、心性为仁:人伦思想展开的根基
(一) 仁义内在于心
(二) 人性本善
(三) 心、性、天的一致性
(四) 孟子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四、人伦:道德规范实践之情境
(一) 人伦:常道的体现
(二) 人伦的特点
(三) 士人:人伦善道实现之载体
五、人伦的实现:仁政与孝道
(一) 仁政的含义
(二) 仁政的特点
(三) 孝道: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
(四) 孝道与仁政的一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实践智慧[J].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2]十年来孟子研究综述[J]. 万光军. 人文世界. 2009(00)
[3]21世纪孟子学研究的新展望[J]. 黄俊杰. 文史哲. 2006(05)
[4]关于“第三条道路[J]. 韩相震(HANSangJin),郑杭生,黄平,苏国勋,吴维,陈志刚. 社会学研究. 2004(03)
[5]孟子经权思想探微[J]. 杨泽波. 学术论坛. 1997(06)
本文编号:3374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74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