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历史考察及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1-08-31 06:07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而近代中国大学在引导青年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还“辐射”带动广大民众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前沿阵地。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自由民主学风的形成和“尊西崇新”校园风尚的构建为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提供了场域条件。新式学生群体的出现以及学生群体集体身份的认同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的主体因素。五四前后社会思潮的演变作为一种思想的导引,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早期在大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首先经历了以先进知识分子的早期探索、进步社团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导引、思想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等为标志的导入时期;在1923至1927年经历了以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入工农以及构建早期传播的组织形态为标志的拓展时期。1927年以后,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则进入曲折时期,展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内容各有侧重。在初期主要以剖析各派社会主义、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刊布学生运动的信息,总结学生运动的策略等为主。进入拓展时期,理论的传入则以阶级斗争的有关问题、被压迫民族联合...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的条件
    一、场域条件:近代中国大学的变革与勃兴
        (一) 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大学教育的勃兴
        (二) 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变革:自由民主学风的形成
        (三) “尊西崇新”校园风尚的构建
    二、权势的转移:“学生社会”的崛起
        (一) 新式学生群体的出现及历史特点
        (二) 学生群体集体身份的认同
    三、思想的导引:五四前后的社会思潮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兴起
        (一) 以“变”为公理的进化思想
        (二) “改造社会”的思想主题
        (三) 社会主义思潮的勃兴
        (四) 革命的先声: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认同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的早期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初步传播(1912——1923)
        (一) 先进知识分子的早期探索
        (二) 进步社团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导引
        (三) 各种主义激辩诘问中对马克思主义选择
        (四) 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据点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广泛传播(1923——1927)
        (一) 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 走出校园,深入工农
        (三) 构建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组织形态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1927——1937)
        (一) 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二) 中央苏区的大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1912——1923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传入与认知
        (一) 剖析各派社会主义,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 刊布学生运动的信息,总结学生运动的策略
        (三) 开展“五一”纪念活动,普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运动的知识
    二、1923——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主要内容
        (一) 反对国家主义派,宣扬阶级存在与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二) 初步探讨被压迫民族的解放问题
        (三) 建立革命联合统一战线的问题
        (四) 关注农民问题,强调动员农民的重要性
    三、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建立大学党组织的问题
        (二) 关于苏维埃政权理论的探索
        (三) 关于联合民众,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的问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由个体向组织转变
    二、传播内容的选择性
        (一) 以传播主体不同目的为动因的选择性传播
        (二) 面向不同受众的选择性传播
        (三) 针对不同形势的选择性传播
    三、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一) 口头宣传
        (二) 文字刊载
        (三) 图像记录
        (四) 话剧演绎
        (五) 行动感染
    四、传播的区域和校际存在差异性
    五、传播环境的可塑性
        (一) 思想文化的融合
        (二) 制度环境的利用
        (三) 观念环境的营造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
    一、整合传播: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的建立
        (一) 传播主体的思想整合
        (二) 传播主体的理论覆盖
    二、依托“现实”,建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一) “现实”的具体性
        (二) “现实”的针对性
        (三) “现实”的利益驱动性
    三、整合传播媒介,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四、依托受众,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一) 依托社团报刊的思想传播
        (二) 依托党团的系统化的青年干部政治训练
        (三) 面向大众的多样化的宣传鼓动
    五、重视宣传,加强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多元渗透
        (一) 情感层面的渗透
        (二) 制度层面的渗透
        (三) 器物层面的渗透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整合力
    二、坚持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吸引力
    三、坚持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力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化及其传播路径研究[J].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化及其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组,赵英民,刘艳英,王红岩,王俪娟.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02)
[2]试论中国共产党政治符号的建构与传播——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J]. 胡国胜.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2(01)
[3]中共早期领导人与上海大学[J]. 张元隆.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06)
[4]王右木:四川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的先驱者[J]. 付春.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1(06)
[5]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研究述略[J]. 蔺淑英.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0(06)
[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经验[J]. 刘兴云.  重庆社会科学. 2010(04)
[7]近代高校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 赵朝峰.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06)
[8]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 李向勇.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9(02)
[9]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思想土壤——以无政府主义为视角[J]. 张琳.  科学社会主义. 2009(02)
[10]从翻译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 李百玲.  上海翻译. 2009(01)

博士论文
[1]中共早期宣传工作研究(1921-1927)[D]. 葛传根.中共中央党校 2012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D]. 李春会.东北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743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743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