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西汉“不与民争利”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2 17:24
  “不与民争利”思想源于对西周时期周厉王专利的批评,随着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逐渐形成了子思的“不尽利于民”和荀子的“不与民争业”两大支流。西汉近两百年的发展为“不与民争利”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是秦亡教训促使汉初诸人对国家力量的边界进行思考,他们从子思的“不尽利”思想中汲取智慧,明确反对国家与民争利的行为。到了西汉中期,董仲舒又基于汉武帝“兴利”现实,对此进行总结,提出了“国不与民争利”的思想。同时,董仲舒通过夸大官僚贵族“争利”的事实,来实现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和官员的儒学化,他提出了“食禄者不与民争利”思想。至此,到董仲舒时,“不与民争利”思想已经发展成熟,包括“食禄者不与民争利”和“国不与民争利”两层含义。但是“不与民争利”思想被武帝弃之一旁,一方面是因为不合于“兴利”背景,另一方面缺乏士人认同。但随着武帝时期“兴利”政策的副作用逐渐显现,尤其是昭宣时期承继了武帝以来的事业,这让“不与民争利”思想的传播有了现实基础。随着儒生们不断进入政权,又加速了“不与民争利”思想的扩散。无论是盐铁会议,还是宣帝朝关于赎罪、常平仓的议论,都体现了在“兴利”背景下,“兴利”思想和反对...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西汉初年“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西汉“不与民争利”思想的渊源
        一、远承先秦诸子
        二、近思亡秦之弊
    第二节 汉初“不与民争利”的发展
        一、陆贾的“不图利”思想
        二、贾谊的“以礼治国”思想
        三、韩婴“不尽利”思想
第二章 董仲舒与“不与民争利”
    第一节 董仲舒的新主张
        一、“国家不与民争利”
        二、“食禄者不与民争利”
    第二节 董仲舒“不与民争利”的指向性
        一、更化改制,推崇儒学
        二、解民之弊,王道之始
    第三节 “不与民争利”在武帝时的挫败
第三章 “不与民争利”在昭宣时期的传播
    第一节 昭宣两朝对武帝兴利政策的继承
        一、霍光主政下的兴利除弊
        二、宣帝时代的兴利举措
    第二节 “盐铁会议”重议“不与民争利”
        一、贤良文学的社会背景
        二、贤良文学对“不与民争利”的弘扬和光大
        三、贤良文学之失败
    第三节 宣帝时“不与民争利”的余绪
第四章 “不与民争利”在西汉后期的影响
    第一节 元帝儒学改制
    第二节 哀帝时代的限田之议
    第三节 王莽五均六莞
余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禁民二业”——董仲舒的社会财富分配论[J]. 孟祥才.  德州学院学报. 2018(03)
[2]历史视野中的盐铁会议“轻重”之争[J]. 杨勇.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3]公私产权制视野下的西汉盐铁专卖之争[J]. 冯渝杰.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7(01)
[4]多重文献所见厉世政治与厉王再评价[J]. 杜勇.  历史研究. 2017(01)
[5]从“调均”看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J]. 李宗桂.  哲学研究. 2016(08)
[6]再论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一种政治史与思想史的联合考察[J]. 杨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7]论“与民争利”之“民”与“利”——以《史记·货殖列传》《盐铁论》的讨论为中心[J]. 李欣.  南都学坛. 2015(06)
[8]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J]. 辛德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9]汉代常平仓探讨[J]. 慕容浩.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4(03)
[10]两汉屯田制研究[J]. 朱绍侯.  史学月刊. 2012(10)

博士论文
[1]《韩诗外传》著述体例及相关问题研究[D]. 樊东.上海大学 2016
[2]《盐铁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 李兴.湖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79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379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