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09:46
传统文化如何获得新生?这是我们当代人努力思考的问题,也是具有深刻忧患意识的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努力思考的问题。南宋时期,社会动乱,内忧外患,但与此同时,学者们“留情传注”,热衷于汉唐以来兴盛的经学研究,“皓首穷经”成为当时儒生的形象写照。一边是社会生活的满目疮痍,一边是经传注疏的泛滥流行,苦思之下,陆九渊不得不作出一个判断:汉唐以降的传统经学研究方式,形式上似乎在不断积累儒家的思想宝库,但它实际上却背离了孔孟开创的儒家道统,以对文本本身的关注替代了对修身养性及社会民生等问题的关注,根本无法解决实际的问题。由此,陆九渊走上了对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反叛之路,提出了以“尊德性”为根本特征的心学诠释学思想,试图以此促成传统儒家文化的复兴。先秦时期的孟子的心性理论及其对经典诠释方法的思考,乃是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的先声。就其具体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孟子的“良心”说,是陆九渊“本心”说的思想源头,甚至作为陆学核心概念的“本心”一词也直接取之于孟子。(2)孟子的“居仁由义”说,是陆九渊“尊德性”说和“发明本心”说的依据。(3)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和“权变”等经典诠释方法,启...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四、论题价值
第一章 作为心学诠释学思想来源的孟子心性理论
第一节 "良心":德之本
一、"良心"概念的缘起
二、作为道德根基的"良心"及其规定性
第二节 "居仁由义":德之行
一、"四端说"与"居仁由义"
二、义内之说
第三节 "言"、"人"、"境":知行方法之思
一、"以意逆志"与"创造过程的倒转"
二、"知人论世"与"作者语境还原"
三、"权变"与"实践智慧"
第二章 "格物穷理":心学诠释学的理解目标论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视域中的理解目标
一、"文本"理念的阶段性变迁
二、从把握神的意旨到理解人的精神
第二节 心学诠释学的理解目标论
一、"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二、从"圣贤之意"到"道""理"
三、文本解读与现实研究的统一
第三章 "心即理":心学诠释学的理解根据论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理解根据论的历史演进
一、信仰与诠释
二、人类生活的共同性和整体性
第二节 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共同性预设
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二、"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第三节 朱陆对"心"、"性"、"理"诸关系的不同体认
一、朱熹:对孟子"尽心说"的理本论阐释
二、陆九渊:对孟子"尽心说"的心本论阐释
第四节 陆九渊心学中"本心论"与"格物论"的关系
一、"格物说"的出场语境及"格心论"诠释
二、以"格心"释"格物"的困难与不足
三、自内而外:"本心论"与"格物论"的统一
第四章 "发明本心"与"读书格物":心学诠释学的理解方法论
第一节 "发明本心":理解方法论之内篇
一、"发明本心":"为学之门"与"进德之地"
二、"发明本心"的方法论思考
第二节 "读书明理":理解方法论之外篇
一、语言文字的诠释学特征
二、诠释学距离与理解之蔽的形成
三、读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J]. 黄玉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3)
[2]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本义辨析[J]. 刘化兵. 中华文化论坛. 2008(01)
[3]“六经注我”:宋代理学的阐释学——兼谈朱熹在经学阐释史上的贡献[J]. 李凯. 中国哲学史. 2006(03)
[4]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 刘笑敢. 哲学研究. 2006(04)
[5]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简述陆九渊的经学思想[J]. 刘玉敏.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6]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J]. 刘爱敏. 滨州学院学报. 2006(01)
[7]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8]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J]. 蔡方鹿,蒋小云. 哲学研究. 2005(06)
[9]宇宙·六经与我——陆九渊思想略说之二[J]. 许怀林.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J]. 严春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本文编号:3403555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
四、论题价值
第一章 作为心学诠释学思想来源的孟子心性理论
第一节 "良心":德之本
一、"良心"概念的缘起
二、作为道德根基的"良心"及其规定性
第二节 "居仁由义":德之行
一、"四端说"与"居仁由义"
二、义内之说
第三节 "言"、"人"、"境":知行方法之思
一、"以意逆志"与"创造过程的倒转"
二、"知人论世"与"作者语境还原"
三、"权变"与"实践智慧"
第二章 "格物穷理":心学诠释学的理解目标论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视域中的理解目标
一、"文本"理念的阶段性变迁
二、从把握神的意旨到理解人的精神
第二节 心学诠释学的理解目标论
一、"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
二、从"圣贤之意"到"道""理"
三、文本解读与现实研究的统一
第三章 "心即理":心学诠释学的理解根据论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理解根据论的历史演进
一、信仰与诠释
二、人类生活的共同性和整体性
第二节 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共同性预设
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二、"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第三节 朱陆对"心"、"性"、"理"诸关系的不同体认
一、朱熹:对孟子"尽心说"的理本论阐释
二、陆九渊:对孟子"尽心说"的心本论阐释
第四节 陆九渊心学中"本心论"与"格物论"的关系
一、"格物说"的出场语境及"格心论"诠释
二、以"格心"释"格物"的困难与不足
三、自内而外:"本心论"与"格物论"的统一
第四章 "发明本心"与"读书格物":心学诠释学的理解方法论
第一节 "发明本心":理解方法论之内篇
一、"发明本心":"为学之门"与"进德之地"
二、"发明本心"的方法论思考
第二节 "读书明理":理解方法论之外篇
一、语言文字的诠释学特征
二、诠释学距离与理解之蔽的形成
三、读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注生我经:论文本的理解与解释的生活渊源——孟子“论世知人”思想阐释[J]. 黄玉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3)
[2]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本义辨析[J]. 刘化兵. 中华文化论坛. 2008(01)
[3]“六经注我”:宋代理学的阐释学——兼谈朱熹在经学阐释史上的贡献[J]. 李凯. 中国哲学史. 2006(03)
[4]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 刘笑敢. 哲学研究. 2006(04)
[5]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简述陆九渊的经学思想[J]. 刘玉敏.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6]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J]. 刘爱敏. 滨州学院学报. 2006(01)
[7]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及其实践概念[J].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8]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J]. 蔡方鹿,蒋小云. 哲学研究. 2005(06)
[9]宇宙·六经与我——陆九渊思想略说之二[J]. 许怀林.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J]. 严春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本文编号:34035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0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