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权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2 10:32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经权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对经权思想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其“礼崩乐坏”的程度较孔子时代更为严重,同时杨朱墨翟之言充斥天下,所以他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一方面,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另一方面,孟子拒斥杨朱墨翟之言,将儒学继承并发扬出去。所以,他直接提出了“反经行权”的必要性,而经权思想也渗透于孟子哲学理论的各个环节之中。“经权”思想是“经”与“权”的统一。经是权之本体,权是经之末用,是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显现,二者相即而在,相辅相成。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其“心性”及“中道”思想为基础,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展开。心性论是孟子哲学中较具特色的主张,也是“中道”思想的基本依据。孟子主张人心固有仁义礼智等德性,扩而充之则可以使人在实践中合于“中道”精神,因为仁义乃是孟子哲学的德性之本,自其道德实质而言,“中道”与仁义是同一的。本文力图将孟子“经权”形而上的“中道”意蕴落实在形而下的生活世界当中,以求...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孟子“经”“权”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 “经权”思想溯源
一、 “经权”思想的一般含义
二、 孟子“经”“权”思想渊源
第二节 孟子“经”“权”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
二、 个人生存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孟子“经”“权”思想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经权之本:孟子的心性论思想
一、 “心善”与“性善”
二、 “即情言性”
三、 尽心知性知天
第二节 经权之道:孟子的“中道”思想
一、 “中”的基本内涵
二、 心性论基础上的中道思想
第三节 经权之行:通经达变
一、 孟子“经”“权”的基本内涵
二、 “经”与“权”的内在关系
三、 “反经”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第三章 孟子“经”“权”思想的现实思考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中的“反经行权”之说
一、 “行权”的标准
二、 “权变”的运用模式
第二节 “反经”的实践方式
一、 “致敬以有礼”
二、 “仁政”的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J]. 杨泽波.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4)
[2]孔孟“权”观念的类型学分析[J]. 韩中谊. 孔子研究. 2010(03)
[3]论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关于性善论诠释的一个补充性说明[J].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2010(01)
[4]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精神价值[J]. 颜炳罡.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2)
[5]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J]. 梁涛. 哲学研究. 2009(07)
[6]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J]. 李景林. 哲学研究. 2009(02)
[7]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J]. 耿宁,李峻. 哲学研究. 2009(01)
[8]先秦儒家经权论的涵义及历史价值[J]. 任中强. 船山学刊. 2007(03)
[9]“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J]. 梁涛. 哲学研究. 2007(07)
[10]生存论研究何以可能[J]. 邹诗鹏. 哲学研究. 2006(12)
博士论文
[1]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 董祥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孟子的诠释思想[D]. 李凯.山东大学 2008
[3]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03613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孟子“经”“权”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第一节 “经权”思想溯源
一、 “经权”思想的一般含义
二、 孟子“经”“权”思想渊源
第二节 孟子“经”“权”思想的历史背景
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
二、 个人生存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孟子“经”“权”思想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经权之本:孟子的心性论思想
一、 “心善”与“性善”
二、 “即情言性”
三、 尽心知性知天
第二节 经权之道:孟子的“中道”思想
一、 “中”的基本内涵
二、 心性论基础上的中道思想
第三节 经权之行:通经达变
一、 孟子“经”“权”的基本内涵
二、 “经”与“权”的内在关系
三、 “反经”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第三章 孟子“经”“权”思想的现实思考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中的“反经行权”之说
一、 “行权”的标准
二、 “权变”的运用模式
第二节 “反经”的实践方式
一、 “致敬以有礼”
二、 “仁政”的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J]. 杨泽波.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4)
[2]孔孟“权”观念的类型学分析[J]. 韩中谊. 孔子研究. 2010(03)
[3]论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关于性善论诠释的一个补充性说明[J].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2010(01)
[4]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精神价值[J]. 颜炳罡. 贵州社会科学. 2010(02)
[5]孟子“道性善”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意义[J]. 梁涛. 哲学研究. 2009(07)
[6]孟子的“辟杨墨”与儒家仁爱观念的理论内涵[J]. 李景林. 哲学研究. 2009(02)
[7]中国哲学向胡塞尔现象学之三问[J]. 耿宁,李峻. 哲学研究. 2009(01)
[8]先秦儒家经权论的涵义及历史价值[J]. 任中强. 船山学刊. 2007(03)
[9]“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J]. 梁涛. 哲学研究. 2007(07)
[10]生存论研究何以可能[J]. 邹诗鹏. 哲学研究. 2006(12)
博士论文
[1]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 董祥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孟子的诠释思想[D]. 李凯.山东大学 2008
[3]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036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0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