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陆九渊人生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04:59
  以人为本,关注人生,是中国哲学的特质。人生天地之间,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特别儒家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宋明理学心学学派开创者的陆九渊,其对宇宙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是在人生层面,教人们如何做人。笔者认为,陆学实是一部人生哲学,且极富思想深度,对于当下无数在人生道路上充满困惑的现代人来说,是一剂久违的良药,一盏希望的明灯。陆九渊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有关,其人生哲学总的特征是“大做一个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和逻辑分析法、纵向考察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来考察陆九渊的人生哲学。首先,搜集占有相关材料,并对其进行消化和吸收,梳理出陆九渊人生哲学产生的思想基础。笔者认为,陆九渊对“人”的认识是其人生哲学建立的基础和理论出发点,其内容主要包括“心即理”的本体论和“以心论性”的性善论;其次,运用历史总结法,总结出陆九渊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价值理想,义利观、道德修养工夫和死亡观四个方面。陆九渊的人生价值理想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义利观和道德修养工夫论是其人生哲学的外在形式,死亡观是其人生哲学的必然结果。最后,将陆九渊的人生...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关于“人生哲学”
    2 陆九渊生平与著述
    3 陆九渊学术思想概况述评
第1章 陆九渊对“人”的认识
    1.1 人存在的基础——“心即理”的本体论
        1.1.1 “心”、“理”的概念比较
        1.1.2 “心”与“理”的关系——心理合一
    1.2 人的本质——“以心论性”的人性论
        1.2.1 以“本心”论证其人性为善
        1.2.2 以“物欲”和“资禀”观论证其具体人性的善恶和差异
第2章 人生价值理想——“须大做一个人”
    2.1 人生价值:“何啻养一指而失其肩背”
    2.2 人生理想:“堂堂地做个人”
    2.3 人生境界:“大人”
第3章 义利观——从志辨义利
    3.1 以志于义或利判君子小人
    3.2 以义利判儒释
第4章 道德修养功夫——“易简”
    4.1 “发明本心”
    4.2 “立乎其大”
    4.3 “自作主宰”
第5章 死亡观——“亦自然”
    5.1 “亦自然”的死亡态度
    5.2 重“仁义”的死亡抉择
    5.3 “煌煌在宇宙间”的死亡超越
第6章 陆九渊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6.1 现代人的心灵危机
    6.2 陆九渊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谈陆九渊的“心即理”[J]. 张建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儒家的生死观论析[J]. 郭鲁兵.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06)
[3]宋代心学领袖陆九渊的文学思想[J]. 陈忻.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4]论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扬弃和超越[J]. 何静.  理论导刊. 2007(07)
[5]陆九渊“六经注我”的生命实践诠释学[J]. 张文修.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6]论南宋心学领袖陆九渊的政治思想[J]. 陈忻.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
[7]论象山先生其人其事[J]. 傅林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8]陆九渊心学源流辨析[J]. 刘宗贤.  孔子研究. 2005(03)
[9]全国陆学与江右思想家学术研讨会综述[J]. 郑晓江,罗伽禄,饶国宾.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陆九渊“学为人”教育思想研究[J]. 谢铁华.  河南社会科学. 2004(06)

博士论文
[1]陆九渊研究[D]. 邢舒绪.浙江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陆九渊教学思想研究[D]. 陈明君.西南大学 2008
[2]陆九渊心性论思想研究[D]. 葛维春.南昌大学 2006
[3]陆九渊道德思想的研究[D]. 彭艳梅.东南大学 2006
[4]论欧阳修的人生哲学[D]. 彭传华.南昌大学 2005
[5]陆九渊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代价值[D]. 陈明华.华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15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15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7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