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与“成人” ——王阳明教育教化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6 17:23
从“成德成人”的视角来阐释王阳明的教育教化思想,既是一种返归本根的切入与理解,又是一种在道德理性意义上更为宽广的体贴与阐发。王阳明认为,人是德性的主体,“成德”对于“成人”具有普遍性,是“成人”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惟有在“成德”的基础上才能“成人”,才能“成才”,才能“成器”。这样的进路既是王阳明本人一生的追求和实践,也是他讲学教人的主要内容。这些思想体现在王阳明哲学最重要的范畴:“立圣人之志”、“身心之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展开与分析上。在突出“成德成人”教育教化思想的同时,区分王阳明“成德成人”学说与现代教育的不同,站在古今沟通对话的平台上,上承孔孟精神,下启现当代教育,进而从人文教养和社会教化的视域,成就我们每个人理想的人格与人生。王阳明从小就立下“圣人”之志。人要做第一等人,事要为第一等事。阳明立志指向德性,依据是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意义在于挺立起“心、性、天”,强调“立志”在“成德成人”思想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对王阳明“身心之学”做出界定,以区分与“口耳之学”、“辞章之学”的不同。进而论述“身心之学”的下手工夫:“必有事焉”、“学须反己”、“事上磨...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研究缘起及现状
(二) 现实和理论意义
1. 现实意义
2. 理论意义
3. 小结
二 “立志”
(一) 阳明立志的指向——德性
(二) 阳明立志的依据——“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 阳明立志的意义——挺立起“心性天”
三 “身心之学”
(一) 相关范畴的区分
1. 学习“知识”与涵养“德性”
2. “体”与“知”
(二) 阳明“身心之学”的发轫与工夫
1. 阳明“身心之学”的发轫
2. “一以贯之”的工夫
(三) 现代教育与“身心之学”
1. 优先性方面:知识——德性
2. 目标性方面:成器——成人
四 “知行合一
(一) 从“知与行”的对弈到契合
1. 阳明对当时思想学术界关于“知行”关系的评说
2. “知行”本于“心”
(二) “成德成人”的试金石
1. 主体性原则的挺立和德性精神的彰显
2. 义利生死之间方显德性永恒
五“致良知”
(一) “致知”与“致良知”
1. 学理溯源:《大学》规模与《孟子》精神
2. 德性涵养:从“良知”本体自在到“致良知”的体用圆融
(二) “致良知”与成德成人
1. 良知唤醒,德性自成;涵养德性,良知俱有
2. “成德”——最普遍意义上的“成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叩问良知的“不能”——关于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与检讨[J].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2]论儒家德育思想的三大特色与优势[J]. 檀传宝. 教育研究. 2002(08)
[3]阳明学的和合精神与未来社会[J]. 张立文. 中国哲学史. 1998(02)
[4]阳明学“致知”与“心悟”关系简议——新编《王阳明全集》所收《大学古本序》之末句不宜改断[J]. 林乐昌. 孔子研究. 1997(04)
[5]王阳明哲学的理解与诠释[J]. 陈来. 哲学研究. 1991(01)
[6]王阳明主体哲学论要[J]. 董平. 浙江学刊. 1988(05)
[7]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J]. 周德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04)
博士论文
[1]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 王建宏.西北大学 2009
[2]教化与工夫[D]. 陈多旭.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学意义[D]. 齐旭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20438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一) 研究缘起及现状
(二) 现实和理论意义
1. 现实意义
2. 理论意义
3. 小结
二 “立志”
(一) 阳明立志的指向——德性
(二) 阳明立志的依据——“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 阳明立志的意义——挺立起“心性天”
三 “身心之学”
(一) 相关范畴的区分
1. 学习“知识”与涵养“德性”
2. “体”与“知”
(二) 阳明“身心之学”的发轫与工夫
1. 阳明“身心之学”的发轫
2. “一以贯之”的工夫
(三) 现代教育与“身心之学”
1. 优先性方面:知识——德性
2. 目标性方面:成器——成人
四 “知行合一
(一) 从“知与行”的对弈到契合
1. 阳明对当时思想学术界关于“知行”关系的评说
2. “知行”本于“心”
(二) “成德成人”的试金石
1. 主体性原则的挺立和德性精神的彰显
2. 义利生死之间方显德性永恒
五“致良知”
(一) “致知”与“致良知”
1. 学理溯源:《大学》规模与《孟子》精神
2. 德性涵养:从“良知”本体自在到“致良知”的体用圆融
(二) “致良知”与成德成人
1. 良知唤醒,德性自成;涵养德性,良知俱有
2. “成德”——最普遍意义上的“成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叩问良知的“不能”——关于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与检讨[J]. 丁为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2]论儒家德育思想的三大特色与优势[J]. 檀传宝. 教育研究. 2002(08)
[3]阳明学的和合精神与未来社会[J]. 张立文. 中国哲学史. 1998(02)
[4]阳明学“致知”与“心悟”关系简议——新编《王阳明全集》所收《大学古本序》之末句不宜改断[J]. 林乐昌. 孔子研究. 1997(04)
[5]王阳明哲学的理解与诠释[J]. 陈来. 哲学研究. 1991(01)
[6]王阳明主体哲学论要[J]. 董平. 浙江学刊. 1988(05)
[7]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J]. 周德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04)
博士论文
[1]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 王建宏.西北大学 2009
[2]教化与工夫[D]. 陈多旭.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学意义[D]. 齐旭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20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2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