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的困惑—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6 16:08
熊十力哲学思想的根本要点在于说明万事万物和本心本体的关系,彰显了道德的主体的自发自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形上学。境论是熊十力哲学的核心。熊十力认为,本体既是宇宙实体,也是人之本心,并通过翕辟成变和相反相成的法则将此二者沟通为一。就宇宙实体而言,具复杂性,因而能起变化。心物都为本体变化之势用,而不即是本体。但心毕竟能主宰物而不为物所主宰,能显发本体之德,亦可说心即是本体。宇宙实体即是大全,自身即能创生宇宙万物而亦无所作意,因而是即仁即寂,即刚健即寂静,无为而无不为的。宇宙实体之德即是生德,人之本心是宇宙实体之辟势,因而有宇宙的大心之德用。从一本的立场出发,熊十力反对理气(器)二分的观点,认为理和气(器)是一种体用关系。在这样的结构中,熊十力的本体论成了“二本”之学:一方面是绝对的宇宙实体,一方面是人之本心。熊十力试图以宇宙生成的方式将此二者沟通为一,但此一思路在后康德哲学的背景下是明显缺乏说服力的。量论讨论了熊十力对知识和证体问题的基本看法。一方面,熊十力继承了旧唯识学的基本义理和问题意识,对宇宙万物如何可能进行了说明,是为俗谛;另一方面又将现象的根源归结到本体,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简介
ABSTRACT
前言
前论 学问与生命
第一章 生命境况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生命境况
第二节 思想资源
一 扬弃法相唯识
二 心学释《易》
三 吸纳西方哲学
四 发挥"外王"
五 归向传统主义
第二章 思想历程与立场转换
第一节 从《心书》到《新唯识论》
第二节 从"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
第三章 生存境遇与生命性格
第一节 从翟志成的檄文谈起
第二节 生存境遇与性格表现
第三节 理想追求与断裂传统
本论一 境论
第四章 境论总义
第一节 学在见体
第二节 体用不二
第三节 理气不二
第五章 宇宙论
第一节 功能实体
第二节 翕辟成变
第三节 心物俱起
第六章 本体赋义
第一节 本体即变易
第二节 至寂即神化
第三节 形色即天性
第四节 生命即创造
第七章 境论论衡
第一节 形上学与本体论分殊
一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解
二 康德对本体论的转向
三 《周易》的形而上学
四 道德的形上学之初显
五 道德的形上学之证成
第二节 摄用归体与摄体归用
第三节 良知本心是体还是用
第四节 宇宙论形上学的困境
本论二 量论
第八章 唯识总义
第一节 量论架构
第二节 首破别计
第三节 次破总计
第九章 相由心生
第一节 习心取境
第二节 四缘生义
第三节 识的现起
第四节 格物致知
第十章 遮诠明体
第一节 唯识而非唯境
第二节 新旧唯识学辩
一 关于心之看法
二 关于真如本体
三 关于阿赖耶识
四 关于性寂性觉
第三节 遮诠以明本体
第十一章 量论论衡
第一节 本体能否说明
第二节 现象是否真实
第三节 范畴如何可能
本论三 心性论
第十二章 心性论总义
第一节 天命与心性
第二节 心体与理体
第三节 天理与人欲
第十三章 本心即功能
第一节 本心与习心
第二节 智慧与知识
第三节 良知是呈现
第四节 本心即功能
第十四章 功能与原理
第一节 本有功能与先验原理
第二节 阿赖耶识与现行经验
一 阿赖耶识之能熏所熏
二 本体之原理义的证成
第三节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第四节 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第十五章 心性论论衡
第一节 性恶还是染习
第二节 呈现如何可能
第三节 内圣强外王弱
后论 道德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道德的形上学总义
第一节 两种本体论与两种形上学
一 理性本体论与良知本体论
二 两种形上学的区分及意义
第二节 传统儒学中道德的形上学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与智的直觉
第十七章 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说明
第一节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
一 牟宗三证成"道德的形上学"
二 "道德的形上学"的两个面向
三 预设客观超越根据的合理性
四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之检讨
第二节 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说明
第十八章 熊十力道德的形上学的困境
第一节 唯识与境物
第三节 价值与存有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
一 人道之外无所谓天道
二 道德的形上学之证成
第四节 理论的困境
第十九章 本体的困惑——总论熊十力哲学
附论 十力学派
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熊十力思想研究文献目录
征引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中《明心》章之影响[J]. 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心即理”辨[J]. 谢遐龄.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J].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J].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康德与孟子的区别[J].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2004(01)
[6]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J]. 李翔海. 孔子研究. 2002(03)
本文编号:3440108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简介
ABSTRACT
前言
前论 学问与生命
第一章 生命境况与思想资源
第一节 生命境况
第二节 思想资源
一 扬弃法相唯识
二 心学释《易》
三 吸纳西方哲学
四 发挥"外王"
五 归向传统主义
第二章 思想历程与立场转换
第一节 从《心书》到《新唯识论》
第二节 从"由佛归儒"到"以儒衡佛"
第三章 生存境遇与生命性格
第一节 从翟志成的檄文谈起
第二节 生存境遇与性格表现
第三节 理想追求与断裂传统
本论一 境论
第四章 境论总义
第一节 学在见体
第二节 体用不二
第三节 理气不二
第五章 宇宙论
第一节 功能实体
第二节 翕辟成变
第三节 心物俱起
第六章 本体赋义
第一节 本体即变易
第二节 至寂即神化
第三节 形色即天性
第四节 生命即创造
第七章 境论论衡
第一节 形上学与本体论分殊
一 形而上学与本体论解
二 康德对本体论的转向
三 《周易》的形而上学
四 道德的形上学之初显
五 道德的形上学之证成
第二节 摄用归体与摄体归用
第三节 良知本心是体还是用
第四节 宇宙论形上学的困境
本论二 量论
第八章 唯识总义
第一节 量论架构
第二节 首破别计
第三节 次破总计
第九章 相由心生
第一节 习心取境
第二节 四缘生义
第三节 识的现起
第四节 格物致知
第十章 遮诠明体
第一节 唯识而非唯境
第二节 新旧唯识学辩
一 关于心之看法
二 关于真如本体
三 关于阿赖耶识
四 关于性寂性觉
第三节 遮诠以明本体
第十一章 量论论衡
第一节 本体能否说明
第二节 现象是否真实
第三节 范畴如何可能
本论三 心性论
第十二章 心性论总义
第一节 天命与心性
第二节 心体与理体
第三节 天理与人欲
第十三章 本心即功能
第一节 本心与习心
第二节 智慧与知识
第三节 良知是呈现
第四节 本心即功能
第十四章 功能与原理
第一节 本有功能与先验原理
第二节 阿赖耶识与现行经验
一 阿赖耶识之能熏所熏
二 本体之原理义的证成
第三节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第四节 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第十五章 心性论论衡
第一节 性恶还是染习
第二节 呈现如何可能
第三节 内圣强外王弱
后论 道德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道德的形上学总义
第一节 两种本体论与两种形上学
一 理性本体论与良知本体论
二 两种形上学的区分及意义
第二节 传统儒学中道德的形上学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与智的直觉
第十七章 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说明
第一节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
一 牟宗三证成"道德的形上学"
二 "道德的形上学"的两个面向
三 预设客观超越根据的合理性
四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之检讨
第二节 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说明
第十八章 熊十力道德的形上学的困境
第一节 唯识与境物
第三节 价值与存有
第三节 道德的形上学
一 人道之外无所谓天道
二 道德的形上学之证成
第四节 理论的困境
第十九章 本体的困惑——总论熊十力哲学
附论 十力学派
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熊十力思想研究文献目录
征引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中《明心》章之影响[J]. 李清良.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心即理”辨[J]. 谢遐龄.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直感判断力:理解儒学的心之能力[J]. 谢遐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牟宗三“自觉”思想的理论意义[J].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5]论“理性事实”与“隐默之知”——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康德与孟子的区别[J]. 杨泽波. 中国哲学史. 2004(01)
[6]论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的发展走势[J]. 李翔海. 孔子研究. 2002(03)
本文编号:3440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440108.html